产后抑郁症预防和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1
/ 1

妊娠分娩属于女性最脆弱的心理以及生理阶段。对于初产妇来说,其缺少分娩经验,受到内分泌、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产后易怒、烦躁、失眠、疑虑、食欲降低等,若情况严重,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行为。近些年来,临床中越发重视产后抑郁症的心理干预,并且采用心理干预,可有效防治产后抑郁症,该方法广泛推广于临床。

心理干预的实施可分为孕期、产时、产后护理。根据研究发现:通过心理干预可更加有效的预防产后抑郁症。

孕期干预:初产妇在孕期进行产检时,缺少妊娠经验,滋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产检过程中,初产妇和护士的接触时间较长,故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进行宣教,缓解其负面情绪。①孕期宣教:宣教的目的就是对初产妇妊娠期间的心理、生理反应进行了解,可帮助其适应孕期生活,可成功转换至母亲角色。产前宣教需要和初产妇身心状态相结合,避免教条式宣教。护理人员需要热情接待初产妇,理解初产妇的不适,并积极解答其疑惑,货期产妇的信任,在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对产妇对自身妊娠状态的看法、感受、态度进行了解,并对其情绪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在对初产妇的个人、家庭、社会因素充分了解后,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宣教。②孕期筛查评估:初产妇产生负面情绪后,会影响产妇自身健康、胎儿健康以及发育。通过孕期筛查评估,能够对初产妇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顾虑进行置管了解,具有时间短、准确率高的特点,可为护理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③角色认知:产妇在孕期中会发生角色认知障碍,应对无效现象甚至会持续至产后,角色认知以及应对无效属于导致患者出现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因素。通过放松疗法可解决角色认知障碍引发的焦虑反应,旨在叮嘱初产妇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声音以及想象等方面,可使其对周围环境的感应能力、交感神经活动降低,从而减弱患者的精神压力。指导产妇正确认知孕期体型变化,指导其学习正确乳房护理技巧,并成功转换并适应母亲角色。④社会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不足属于产后抑郁症的主要预测因子,产后抑郁症患者通过加强社会支持,可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率。采用社会家庭支持,对于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意义重大。采用社会以及家庭支持,能够使产妇配合积极性大大提升,消除其顾虑,可帮助产妇对分娩充满信心。

产时干预:①乐导助产:乐导助产属于辅助性分娩方法,产妇在分娩期间,通过倾听音乐,转移分娩疼痛,可促进调节内分泌循环以及呼吸循环,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促进分娩顺利完成。因为分娩疼痛会导致初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异常反应,从而延长产程,甚至出现难产,大大增加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采用乐导助产模式,可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改善,降低疼痛。②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做好人文关怀,在分娩期间,护理人员需要面带微笑,强化交流,使初产妇的需求得以满足,护理人员和产妇需要保持互相信任。除此之外,有研究人员发现:初产妇对婴儿出生后的身体健康格外关注,因此,保证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也可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在接产期间,积极配合助产师,可提升产科服务质量,保证初产妇可顺利分娩,新生儿的活产率也会明显提升,有效控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③提供优良的分娩环境:待产和分娩环境能够帮助初产妇放松心情,提升其心里安全感,有效预防产产后抑郁症。初产妇在分娩期间,身心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导致其激素水平不稳,待产以及分娩质量和初产妇的心理状态呈现为正相关性。保证待产室以及产房安静,可帮助产妇保持良好心态。

产后干预:①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期间,母婴皮肤互相接触,可提升母婴感情,通过使新生儿的安全以及爱的需求得到满足,产妇可建立自信,并形成责任感,帮助产妇接受母亲角色。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纠正初产妇对母乳喂养的错误认知,积极鼓励产妇做好母乳喂养,保持正确母乳喂养姿势,指导其有效护理乳房,保持愉快心态;②产后家庭支持: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已经被淡化,但仍然有部分家庭存在这一方面的理念,给初产妇的心理造成极大压力,家庭成员的偏见,会使初产妇丧失自信,形成自卑心理,护理人员需要在产后住院期间,主动给予其关心,并改变家庭成员的错误看法,帮助患者和家属沟通密切联系,减少家庭琐事对产妇的刺激,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产妇保持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