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 支点 落点: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起点 支点 落点: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策略

王建良

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   314000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素养越来越被重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史料研读为起点,以历史和逻辑方法为支点,以全面发展的人为落点,构建起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从中内化知识、培养能力并涵育素养,以臻历史教育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历史解释     史料研读   历史与逻辑方法   全发展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之一。2017 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历史解释非常重要,一方面,人类所知的历史都是因其解释而存在。

一、研读历史资料,让历史解释有起点

史学大家傅斯年先生曾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对于历史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历史学研究是在现有史料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地。

1、研读史料,学会读史方法

文字类史料是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材料,是所有史料中最多的。学生的难点在于文字类史料中的文言文史料,他们对文言文阅读存在一些困难。但历史不并是语文,我们在阅读文言文史料的时候,不需要对每个字词都能做到清楚的理解,我们只需要大致能找出其中的核心内容就可以了。

表格类史料是通过各种数据构成的科学性、系统性极强的材料。对于这类史料的读法,简单来说就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审表——审表题、审表头、审表身、审表注(表格的注释)——就能大致读懂这个表格在说什么。第二步,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就能明白表格数据的基本趋势,递增递减或曲线发展。那这个表格史料就读懂了。

图片史料是形象直观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育学生的美感。要读懂图片材料,具体步骤就是形成先看标题、再看图例,再看具体内容的一个读图顺序,必须要注意图片的注释,细心观察图片中的各个细节。

2、研读史料,区分史料、史实、史论

史实是历史事实,但不一定为真。史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议论。而史料指用于说明和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史料是史实和史论的结合体,所以史料不能等于历史事实。史料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就是文献史料,它是以史实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包括编写者自身价值观念在内的内容体系。所以要区分起来也很简单,历史叙述方面的一般是史实,而历史评价方面的就是史论。

3、史料研读,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

了解史料作者的相关背景,这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在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课外阅读材料说,《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很容易让人觉得福煦说这话是因为,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过分地惩戒了德国,激发了德国极大地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矛盾更加尖锐。但,实际上,我们结合福煦的一些其他言论,并从他是法军元帅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就会发现,他这预言是想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戒还不够,没有彻底搞垮德国,使德国获得喘息的机会,再加上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这就必然会导致战争地再次发生。

二、明确解释方法,让历史解释有支点

2017 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解释内涵进一步的阐述是“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1]

1、历史的方法

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在唯物史观之下,探明事实之间的时间联系和空间接触,从而揭示它们的关联。由于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条件下,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让历史事件回到“历史现场”,审视“历史现场”,这样有助于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也才有可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历史解释。

2、逻辑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是根据原理、常识和经验推导出不同事实之间的关联。[2]在历史认知中,由于史料的残缺,历史学家有时无法找到联结不同事实的中间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逻辑的方法合理推测就成了一种有用的方法。这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猜出可能”。[3]

3、历史与逻辑方法相结合

逻辑的方法一般是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历史的方法相结合,这是历史的解释历史的必然要求,具体讲,就是要“追随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分析重大的历史事件,考察与之有关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甚至还要考察历史发展中的某些偶然的因素和节”。

三、聚焦全人发展,让历史解释有落点

由于“中国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进行了阐释。

1、落实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承载着人文的教育的功能,而历史解释素养渗透下的历史课堂,更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了全盘的否定,真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要摒弃吗?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引用鲁迅《无声的中国》的一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就可以很好对其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当时的做法,对于传统文化也会有更好的认识。

2、落实学生学习方法创新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有些是独特的,有些是共通的。历史解释素养渗透下的历史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大重点。以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孔子为例,展示孔子的生平:“公元前537年,15岁,立志学习礼乐;公元前522年,30岁,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公元前497年,55岁,从政失败;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公元前483,69岁,整理典籍。”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孔子的生平,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在学生对话、交流、回答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对孔子的生平进行历史解释,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多元视角思考的学习方法等等。

3、落实学生责任担当唤醒

历史课堂本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好途径,因为历史都由许许多多有责任担当的英雄人物所推进的。而在课堂上进一步渗透历史解释素养后,学生便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这些英雄人物为了自己的责任担当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马克思为例,马克思在青年时便立下了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的宏愿,但马克思一生,他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通过对马克思生平的解读,我们发现,他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无外乎是拥有远大的理想和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责任担当!

综上,“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史料研读为基础,通过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侯桂红.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的三个基本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19(6).

[3]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