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hild Life理念的儿科门诊治疗性游戏方案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基于Child Life理念的儿科门诊治疗性游戏方案构建

杜佳敏1,2 ,谢红1,2 ,康冰瑶1,2

(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门诊护理单元/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

2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女儿童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Child Life 理念作为运用于儿童医院护理的重要部分,致力于提升儿童应对问题的能力,促进医疗团队与家庭合作,解决儿童在住院及其他医疗保健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社会问题。我院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基于患者至上的护理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探索儿科门诊治疗性游戏方案的构建,旨在帮助门诊患儿缓解就医恐惧。

【关键词】Child Life;治疗性游戏;门诊患儿;护理

【基金项目】四川省妇幼保健协会科研课题(编号21FX09);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护理部科研课题(编号HLBKJ202101);四川大学工会理论研究课题(编号SCUGH2022-018)

门诊患儿对于医院及各项诊疗操作的恐惧,使得患儿在就诊时哭闹严重,加之多数患儿惧怕医院,因此在门诊就诊时极易产生不安、焦虑等情绪[1]儿童生活计划(Child Life programs)是儿科医院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解决伴随住院和其他医疗保健经历的心理社会问题[2]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将儿童医疗辅导理念运用于住院患儿的疾病护理中,并在缓解患儿就医焦虑和恐惧、提高依从性等方面效果显著[3-7],但尚缺乏将该理念运用于门诊患儿的护理实践中。本文旨在基于儿童医疗辅导的理念,构建能在儿科门诊开展实施的治疗性游戏方案,为儿科门诊护理提供借鉴。

1 方法

1.1方法

1.1.1治疗性游戏 目前对治疗性游戏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研究采用了LeVieux-Anglin等[7]对于治疗性游戏的定义。LeVieux-Anglin等将治疗性游戏定义为:针对住院儿童不同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健康状态设计的一连串提升生理及心理舒适的结构性游戏。

1.1.2治疗性游戏目的 在于满足住院儿童需要,协助其面对潜在压力经验时的预防心理准备,透过游戏洞察儿童无法用言语表达与治疗有关的感受、期望与需求,有助于缓解住院儿童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与压力,增强儿童自我控制感,同时完成治疗目标[9]

1.1.3治疗性游戏分类 Vessey等[8]按照治疗性游戏的目的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生理促进性游戏:是维持或促进儿童生理健康,帮助儿童接受治疗的游戏,可促进患儿参与治疗护理计划,并帮助患儿形成自护的观念,如治疗性游戏用于儿童口腔护理、鼻腔卫生及糖尿病自我管理;(2)指导性游戏:旨在通过指导儿童如何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来作为儿童做好医疗护理准备,其引导方法包括影像教学、玩偶游戏、身体模型等,如医疗角色扮演、医疗护理操作示范;(3)情绪宣泄性游戏:运用绘画、说故事等方式表达住院儿童的内心情感,外化患儿感受,以及非语言化的体验,缓解紧张并表达压力情境背后的恐惧与焦虑,如说故事、箱庭游戏。

2 护理团队

2.1 团队组建

2.1.1人员筹备

2.1.1.1 组建儿科门诊儿童医疗辅导团队

在医院护理部的统一组织及管理下,由护士长牵头,组建儿科门诊儿童医疗辅导团队,队内按照统筹管理组、物资管理组、游戏实施组、新闻宣传组分为四组,分别由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

2.1.1.2 儿科门诊儿童医疗辅导团队成员培训

儿科门诊医疗辅导团队成员分批次积极参与医院护理部组织的儿童医疗辅导相关培训,确保团队成员人人明白开展儿童医疗辅导活动的意义,准确掌握儿童医疗辅导的具体实施方法。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儿童绘画心理师的培训,旨在通过儿童绘画心理师的课程学习提高对于儿童绘画作品的解读能力,进而了解患儿内心情感。

2.1.2筹备物资

儿科门诊医疗辅导团队在开展自身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完成儿童医疗辅导物资筹备。充分利用儿童游戏区的空间环境,设立了儿科门诊儿童医疗辅导图书角、儿科门诊儿童医疗辅导游戏包、儿科门诊儿童医疗辅导体验诊所等。所有图书及开展治疗性游戏所需物资等皆由物资管理组统一管理。

2.2活动设计

2.2.1治疗性游戏干预方案

基于治疗性游戏开展儿童医疗辅导活动,详细见表1

儿科门诊开展治疗性游戏干预方案

项目

具体措施

环境准备

按照活动开展情况选择儿童游戏区作为主要场地,整体环境五彩缤纷,墙面及地面选取柔软材质,保证患儿安全游戏。也可在候诊区域开展活动,参与人员应相对集中,注重患儿安全保护。

硬件配备

根据不同治疗性游戏所需内容设置游戏包:(1)生理促进性游戏包:①牙齿保健:道具包括牙床及牙齿口腔模型,仿真牙刷,仿真看牙器,仿真拔牙钳等,通过模拟刷牙及拔牙过程对患儿实行口腔保健知识宣教;②快乐洗手歌:道具包括音乐播放器,洗手歌卡通绘本,医用免洗手消毒液等,通过实际和患儿一起完成七步洗手操作进而实现对患儿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的宣教;(2)指导性游戏:①我是小医生游戏包:道具包括布偶娃娃,仿真医疗用品箱(内含仿真听诊器,仿真注射器,仿真药片,仿真输液器,仿真压舌板等),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将医院诊疗流程融入其中,让患儿在做游戏的间隙熟悉诊疗流程,做好心理建设。②佩奇的雾化之旅游戏包:道具包括布偶娃娃,雾化吸入游戏箱(自制雾化吸入卡通手绘本,未经使用的儿童雾化吸入器,常见雾化吸入药物外包装等),通过绘本讲述结合角色扮演游戏,将雾化吸入流程及注意事项融入其中,让患儿在理解绘本和做游戏的过程中清楚雾化吸入操作的可实施性,提高患儿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3)情绪宣泄性游戏:绘画:由经过专业绘画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儿童医疗辅导成员引导患儿,利用彩色画笔完成特定绘画内容(如:自画像,房树人等)及自由绘画内容的描绘,并由团队成员针对儿童绘画内容进行简单解读,以此了解患儿性格、生活环境、心理感受等多方面的压力,促进患儿情感、情绪表达。

治疗性游戏

根据儿童在门诊期间需要完成的诊疗计划,儿科门诊儿童医疗辅导团队成员在诊疗前后对患儿实施不同的治疗性游戏,通过游戏减轻儿童在门诊诊疗期间对于各项诊疗流程及操作的恐惧,提高患儿检验检查、护理、用药等多方面的依从性。如在门诊医生看诊之前,儿科门诊儿童医疗辅导成员利用“我是小医生”游戏包和患儿进行游戏,将诊室内医生看诊全过程融入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游戏让患儿了解在医生诊断室内需要完成及配合的任务,做好就诊前患儿心理建设。

共情干预

儿科诊区护士在巡视候诊区及诊断室期间,观察就诊患儿对于医务人员、医院环境及诊疗过程中的反应,准确识别需要进行儿童医疗辅导干预的患儿,如看医生不配合、哭闹严重的患儿,极度排斥医务人员的患儿,极度排斥护理操作的患儿等。针对上述情况的患儿分情况先进行共情干预,了解患儿需求及其能够接受的方式,再利用游戏、童趣化的语言及动作与患儿及家属一同探应对策略。

家庭支持

针对在儿科门诊完成部分诊疗操作的患儿,还应注重对其家属的评估和护理:①告知家属相关诊疗及护理操作的原理,告知注意事项及需要配合的情况,科学地对患儿进行护理;②针对患儿的情绪和需求表达,要与家属沟通,协作完成患儿诊疗。

3小结

在儿科门诊就诊患儿中开展儿童医疗辅导系列活动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儿童医疗辅导活动对于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提高患儿诊疗依从性是切实有效的。但目前有关儿童医疗辅导的研究对象仍多集中在住院患儿,在儿科门诊候诊及就诊的患儿常常被忽略。作为大多数住院患儿都要经历的门诊诊疗,儿童医疗辅导需要面向的群体是更为庞大的,因此对于门诊患儿实施儿童医疗辅导的重要程度必将不能被忽视。当然,门诊患儿相较于住院患儿而言,流动性大,在医院停留时间短,可持续实施儿童医疗辅导方面的研究的可操作性不强。当然,对于这一特点,从个案入手,进行差异性讨论也未尝不是一种研究渠道。

参考文献:

[1]杨芹, Yang, Qin. 美国儿童医院人文关怀组织Child Life介绍[J]. 护理学杂志, 2017, 32(9):3.

[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Hospital Care. Child life services. Pediatrics. 2000 Nov;106(5):1156-9. PMID: 11061794.

[3]陈雁. 儿童医疗游戏辅导提高学龄前肺炎患儿雾化吸入依丛性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4]凌芳, 顾莺, 胡菲,等. 儿童医疗游戏辅导在学龄期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研究[J]. 上海护理, 2021, 21(2):5.

[5]吴小花, 诸纪华, 周红琴,等. ICU儿童医疗辅导的研究进展[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1(5):6.

[6]张冠珣, 李蓉蓉, 阐玉英,等. 基于儿童医疗辅导理念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症状群干预方案的构建[J]. 中国护理管理, 2022, 22(5):5.

[7]LeVieux-Anglin L, Sawyer EH. Incorporating play interventions into nursing care. Pediatr Nurs. 1993 Sep-Oct;19(5):459-63. PMID: 8233667.

[8]Vessey JA, Mahon MM. Therapeutic play and the hospitalized child. J Pediatr Nurs. 1990 Oct;5(5):328-33. PMID: 2213476.

[9]Zahr LK. Therapeutic play for hospitalized preschoolers in Lebanon. Pediatr Nurs. 1998 Sep-Oct;24(5):449-54. PMID: 983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