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浅谈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1,龚智欢  ,2古文婷

惠州市南坛小学鼎峰分校     516001

摘 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交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出现有意或无意的攻击性行为。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良好发展产生阻碍。在学校班级中,如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会增加班级管理难度,严重者影响班级风气与班级团结。本文将从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通过个案分析与调查研究论述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策略。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策略

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关系攻击。研究表示,学生群体之中,幼儿和儿童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更频繁,以身体攻击行为最为常见。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则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阻碍。除此外,攻击行为也会给校园管理增加难度,同时给家庭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放任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则儿童长大后成为校园施暴者的概率更高,长期以往,越来越难矫正此类行为,步入社会之后,可能做出更多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受攻击者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话会导致受害个体出现不自信、缺乏社交安全感、注意力分散和抑郁等不良症状。总而言之,攻击行为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危害。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选取低年段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分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往往源于以下几点:

(一)引起他人关注

部分儿童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通常选择击打他人的方式达到引起对方注意的目的,然而这种不恰当的交往方式往往会引发矛盾冲突。如在家庭中,父母常常因为忙碌而忽视孩子表达的诉求,孩子则会采取更能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如拍打父母等行为。

调查显示,有部分儿童在家庭中会通过击打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而长期形成此习惯的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更大可能通过击打同伴的方式引起同伴注意,当其他儿童接受到最直接的击打感受,对此行为进行反击时,则更容易引发同伴之间的矛盾。

(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差

部分儿童受到他人的攻击(不管是有意攻击还是无意攻击),总会认为对方故意对他造成伤害而产生情绪变化,为了“报复”对方会马上生气地回击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不和睦的家庭环境或者同伴交往环境容易使孩子感到压力、愤怒和不安,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会较差,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难以学会正确解决矛盾,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也更容易感到不耐烦,采取攻击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儿童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主要是接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始终贯穿孩子的一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影响着他初始待人接物的行为,也是培养其良好品质的开始。因此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更为密切。

二、攻击性行为矫正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遇到攻击性行为儿童问题,如何帮助其矫正交往行为,克服社交障碍,提高社交能力?以下是几点策略:

策略一:情景启发

若攻击者伤害到他人,不要仅仅是批评他,要让他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令攻击者看到被攻击者受到的伤害,让他亲自道歉与安抚,教他学会关心、同情、理解他人。当攻击性行为儿童自己受到攻击时,也对他进行引导启发,让他了解此类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

策略二:榜样示范

成人要教给孩子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家庭中的成人在解决问题时带有攻击倾向,孩子也容易模仿学习。因此成人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争吵,尽量以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成人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给孩子示范良性交往方式,而当孩子出现无意的攻击性行为时也及时矫正,态度温和,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减少孩子攻击性行为。

策略三:正向强化

对攻击性行为不过度注意和强化,如儿童通过击打方式引起成人注意时,不予过度注意,当儿童以温和、正常交流的方式引起成人注意时,成人才对其积极关注和回应。攻击者与被攻击者发生矛盾时,成人用温和的态度安抚被攻击者。使得攻击者以攻击行为“引起他人注意”的方法失败。当儿童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和善的态度解决问题时,予以鼓励。以此强化他们的正向行为,弱化不良行为。

策略四:正面管教

数据显示,大部分家长表示,采取专制和骄纵的教养方式,孩子也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孩子早期经常因为各种错误被父母以粗暴的方式惩戒,他的行为却并没有得到矫正,当父母减少对其的“棍棒”惩戒和无原则满足后,孩子的秩序感反而增强,正面管教令他的信心感增强,态度性格也逐渐变温和。

孩子出现攻击性不良行为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想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但是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常常惩罚,则让其丧失信心,自我否定,甚至以更强的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骄纵也容易助长此类不良行为,当孩子在一次攻击性行为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则会强化他此类行为。教育注重长期效果而非短期遏制,因此尊重孩子,态度和善而坚定,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鼓励孩子,才能培养同样尊重他人、和善、有同理心的孩子,减少孩子攻击性行为。

策略五:塑造形象

班级中,如果此类学生与其他人发生矛盾,避免公开批评,避免严厉指责。如果此类学生在无意攻击行为中与他人产生误会,更不可态度凶厉。如果在班级中公开指责批评他们,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此类学生的行为原因,会对此类学生产生不良的刻板印象,部分同学会对他们贴标签,而此类学生则会感觉周围同学对自己充满敌意,他们将启动更激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以后的同学相处中,更加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班级管理与友好团结关系的建立。在班级引导良好风气,帮助每一个同学树立良好形象,让学生的相处环境变融洽,是有效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综上所述,儿童出现攻击性交往行为是由多方面因素长期影响导致,此类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家庭影响为主,也存在同伴、学校和社会因素,矫正亦非朝夕之事,需长期跟踪,长期引导。发现儿童出现此类行为,成人也应及时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进行引导。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尽早发现此类行为习惯的学生,取得家校联系,理解行为产生的根源,针对性引导,助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