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探究

王萌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石,而小学古诗的学习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来看,较过去大大增加了古诗词的教学比例,而且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记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诗饱含了祖先的丰富情感,它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我们应责无旁贷的把它发扬光大,今天的小学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因此,必须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们一开始就有个比较好的古诗学习起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诗画教学;低年级

语文学科是国家语言和文化教学科目,有天然优势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交际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不学诗,无以言”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是文化精神,人类的价值观和文化成就。《儿童心理学》指出儿童阅读诗歌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从0岁到13岁,特别是在6岁到13岁期间的诗歌学习能力非常强,如今的小学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让儿童进入诗歌的世界,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不断领悟古典诗歌,继承古典诗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教学。因此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应该在教学中结合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诵读

古诗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只有诵读方可彰显,它就是音韵美,所以,古诗词的学习与诵读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很多学者也就其提出了学习的方法:“积累岁月,见道弥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需成诵,熟读成诵......”。这些都指出了只有读的久,才会透彻理解其中的道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低年级每学年背诵古诗词大于30篇,在第一学段要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但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而言,诵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这不意味着诵读古诗词就是让孩子反复读,这样重复的诵读,只会越读越糊涂,反之,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在读时候怎么怎么样。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主要靠朗读,因为读是悟的催化剂,当然,一味的读是不行的,要有目标的读,从方法上看,可分为:范读法、朗读法、听读法、演读法、唱读法等。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声情并茂的读,训练学生的语音,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播放名家朗诵。或者,为了增强古诗的故事情节,可以把古诗改编成话剧形式,也可以适当的配乐,以歌唱的形式来吟诵古诗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要目的。总之要精选练点,在读中感悟,用心诵读。

二、感悟诗蕴

诗歌是一个整体,像一个人表达情感的艺术品,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诗歌的话,那么诗歌的一字一句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现在很多人在讲授它时却把它变成了局部分析,这样就太单调了。由于古诗和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教师不厌其烦的给学生翻译,讲解思想感情等,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自读自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发挥自己鲜明的个性,多数是被动的听和记,自己独特的体会很难表达出来。

情境教学法也可用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主要依靠经验,将其引入诗歌的语境,第二,做好准备,明确主题,根据情境,咀嚼诗词。最后,多次诵读,体验其思想感情 。

三、诗画结合

纵观历史,诗画不分家,诗人题诗作画,因此在实践中也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师生共同作画也可以学生自由作画,把抽象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物体和情感,诗人则用文字去描绘,李白看见月亮则勾起思想情感,看见壮观的瀑布则作诗《望庐山瀑布》,在教学中,根据诗作画,找出画意,再找出诗意诗古诗词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四、故事辅助

小孩子都对故事情有独钟,都具有故事性,因此在枯燥的古诗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古诗变成有趣的故事,比如《赠汪伦》开始就可以讲一个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古诗,再引出这首诗、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更容易接受,他们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如果让孩子翻译诗歌,他们觉得很难很枯燥,但是让他们讲一个古诗,他们很喜欢,学习的也很快。

通过引入故事来创建场景;通过绘画创造情境;通过诗歌和文学的迁移创造情境,即比较学生所知道的古代诗歌和他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通过展示语境来创造情境,即展示诗歌创作的语境,诗人的生活等等。同样也是选取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方法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当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可能还有其他好的方法,例如:窦桂梅提出了三种古诗教学方法,第一种是“占位法”,将作者、朝代和内容联系起来;第二种是“定位与联想”方法,即背诵诗歌时记住每个单词和句子的位置;第三种是手语练习的方法。老师用手指作为指示,用不同的手指来表示男孩和女孩对每个句子或循环的阅读,等等。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积极的去发现,去尝试。

参考文献:

 陈增菊 新课堂新评价[J]语文教学通讯,2010.(27)

 黄红华.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 [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2011.9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窦桂梅.超越.主题.整合—窦桂梅教学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