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上厕所——大班幼儿生活中学习的课程故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自己上厕所——大班幼儿生活中学习的课程故事

秦鑫岩

杭州市五星幼儿园

一、故事主题

(一)故事背景

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大班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既充满向往,又有些担忧。向往着,是因为对自身成长的期盼并担忧着,是因为对小学生活充满许多未知。在一日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围绕小学话题的对话。

  幼儿关于小学的话题在有关“厕所”的问题上,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小学可以上厕所吗?什么时候可以上厕所?怎么去上厕所呢?上厕所需要准备什么?这些问题都成为了幼儿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实现“我自己上厕所”“我会上厕所”也成为了幼儿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自发的形成探究小组,以“自己上厕所”为主要问题,探究关于“厕所”的奥秘。

本次活动赋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和可能性,幼儿通过各种对于实际问题的探索,运用自己测量、表达表现、反思等深度学习的侧面,将这些技能和经验和谐统一的协调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自己创设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环境,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之后的小学生活中,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二)学习目标

本次活动主要以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为主要目标,根据幼儿要上小学了会遇到的“上厕所了该怎么办?”的实际问题,开展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探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自主如厕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够分辨自己的大小便情况,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所要带的物品和时间。

2.认识小学中下课十分钟的概念,明白下课要去做的事情,合理安排下课十分钟的内容。

3.熟悉小学的环境,能够适应小学的生活作息,了解自己的小学的教室地形图,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三)活动开展脉络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如厕问题中所遇到的一个个的问题来进行生活技能的培养,以幼儿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具体开展脉络如下(图1):

图1 活动开展脉络图

幼儿围绕如何在小学里“自己上厕所”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自己上厕所这一问题始终作为孩子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故事开展:

(一)好奇:小学可以上厕所吗?什么时候能去厕所?

聚焦问题小学可以上厕所吗?什么时候能去厕所?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齐齐: 小学上课的时候是不可以上厕所的,老师会批评的。

加多宝:那什么时候可以去呢?

然然:我妈妈说小学会有下课休息的时候,那个时候可以去厕所。

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后发现,小学在课间的时候是可以去厕所的,但是下课是什么?课间休息又有多久呢?这个问题成为困扰幼儿的一大问题,他们决定采访一下自己的哥哥姐姐,关于小学上课的问题,并设计出了相关的采访提纲。(图2)

图2 幼儿绘制采访提纲

幼儿自由结成探究小组,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梳理,孩子们确定了采访的内容,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时间进行访问,并将得到的答案整理成册,将经验向大家介绍。

经过调查,幼儿发现小学的生活是有明确课表的,每天是由一节一节的课组成,在课表中的空挡就是下课的时间,这个时间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孩子们又产生了疑问。

(二)深发:课间十分钟有多久,它能用来做什么?

  1. 采访哥哥姐姐

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查幼儿发现采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于是孩子们又联系了几个哥哥姐姐进行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小雅:姐姐你好,我是小雅,我想来问你一下什么是课间十分钟?

姐姐:课间十分钟就是在每节课的中间都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这个时间是由我们自由支配的,老师不会来管。

小雅:那一般你课间十分钟都在做什么呢?

姐姐:我会整理自己的物品,上节课的作业收起来,下节课要准备的东西要拿出来,哦对了,有时候我也会去上个厕所休息一下。

幼儿根据采访得出结论:课间休息有十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上厕所就包括在这件事里面。

  1. 十分钟有多长

经过访谈幼儿发现了课间十分钟的秘密,那么十分钟到底有多长呢?

经过了解后,大家发现10分钟不长也不短,那么可以用来做哪些事情呢?以下是孩子们的表达:(图3—图4)

        

图3 下课可以理书本                         图4下课可以和朋友玩

经过师幼的共同讨论,幼儿基本明确了课间十分钟的定义,十分钟有多长,十分钟可以用来做的事情。在这期间幼儿通过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经验辐射给其他小组,从而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探究。

(三)瓶颈:课间想上厕所怎么办?

将幼儿关于课间十分钟可以做的事情进行重要程度汇总梳理,得到以下统计图表(表1):

表1 下课做什么最重要统计结果

幼儿在这一阶段遇到了新的问题,应该怎么认识一个新的环境,部分幼儿将自己生活中关于“地图”的概念引入到这里,他们有认识新的环境使用地图的经验,这些经验在这里得到了迁移,幼儿有想要绘制一张“厕所路线图”的意愿。

三、教师反思:

1.充分给予儿童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其自主性

“选择活动时经常表现出漫无目的”是大班儿童在日常生活技能中最突出的问题,这是由于儿童自主性的缺失。我国的研究者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性即自我是行为的主体,不依靠旁人(常常避免旁人的干涉)独立自主地开展行动、提出主张、进行判断的观点。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学前教育追求的目标,儿童能在入学前就能够有主见、有意愿的进行选择,对其未来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培养儿童自我服务意识,提升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儿童提高自我服务技能,养成基础的自我服务技能”。此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需要进行自我实现来获得自我价值。儿童也需要不停的达到预设目标,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家长和教师不能因为儿童做得慢或做不好就代替其完成,要养成儿童“自己想办法”的习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要对儿童的主动行为及时地给予客观评价和鼓励,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同时要避免经常性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这会导致儿童出现退缩、自信心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