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常规 树新貌 成方圆—小学低段体育课堂“开始部分”常规养成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1

重常规 树新貌 成方圆—小学低段体育课堂“开始部分”常规养成初探

黄天鹏

平阳县水头镇实验小学

【摘要】 在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到课的基本部分上,对于课开始部分总是一笔带过,不够重视,常出现上课铃声响了好几分钟,还有学生在操场上随意跑动没有排好队伍的现象,更谈不上做到“快、静、齐”三大要求。一堂优秀的体育课不仅取决于出彩的基本部分,整齐有序的课堂常规会为本次课提供良好的开端,为以下学习创造出优质的学习氛围,它的作用不容小视。

【关键词】小学低段   体育课堂教学  课堂常规 

一、体育课的课堂常规

所谓体育课课堂常规,就是体育课上老师和学生都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这种“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是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提炼出来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个规矩就是体育课堂常规。重视、认真地完成这一内容,开一个好头,后面的教学就会顺风顺水地进行下去。基本的体育课“开始部分”常规内容一般包括:(1)集合整队,汇报情况。主要口令是:稍息、立正、向前看齐、向右看齐、向前看、各排报数、报告老师、某某班应到多少人、实到多少人、整队完毕请老师上课;(2)相互问好,检查服装,安排请假。老师用亲切的语调与学生问好,关心生病的学生,安排好他们的看课地点、检查学生的服装,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就提醒学生去改进;(3)宣布内容,安全教育。告知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渗透安全教育知识。(4)热身准备,师生融合。学生自主做准备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做完活动后老师再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的情绪达到一个小高潮。接下来进入了每节体育课的中心部分,也就是主教材的学习。

二、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在一次校组织的教研组内部交流活动中,有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了一堂二年级的《后滚翻》。第一位老师对课堂常规抓得很好,学生一开始就秩序井然,整堂课下来教学条理清晰,让大家一看就觉得是一堂很成功的体育教学课。而第二位老师就因为没把开始部分组织好,结果在整堂课中,学生只是提着自己喜爱的小垫子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尽管教师的哨声吹得再响亮,学生也听不进去,课堂秩序显得很乱,听课老师从一开始就觉得这堂课肯定上不好,当然结果也是如此。经过几年的低段体育教学工作,发现小学低段学生不遵守体育课堂常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不良纪律习惯:在队列中喧哗打闹、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摆弄手指、衣襟等各种小动作等;(2)不良文明习惯:在游戏或上课过程中骂人、侮辱他人或有不文明语言、举止等;(3)不良运动习惯:忽视准备活动、剧烈运动后脱衣服、喝冰水和各种运动中的不良技术习惯等。形成这些都和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直接关系。那么小学低段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

(一)绝对信任和依赖教师

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以其基本主导活动的形成标志。儿童入学后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学习活动。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的人,因此教师在学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心理特征是儿童能自觉地、认真地接受教师教育、指导和要求的内在心理因素,小学低段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儿童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

(二)直接动机起主导作用

    低年级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以其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是为了兴趣和好玩而参加活动,并带有尝试性的特点。有兴趣、好玩就喜欢,并表现出不知疲劳、不知冷热、不计较胜负、易于得意忘形:而对于不感兴趣的活动,就不乐意参加。

(三)兴趣广泛但不稳定  

低年级小学生天真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特别喜欢同老师一起活动,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对呆板、单调的活动易于产生厌烦情绪。

(四)注意力易于分散

  低年级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任何新奇有趣的外界刺激都可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分散。但是,对于有兴趣的对象和活动,却可以较长时间地进行注意。通过洲练,无意注意还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小学低段体育课开始部分课堂常规的养成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师必须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然而针对目前教学实践练习中显现出单调、枯燥的学习状况,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创新教法,巧妙构思内容,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课堂常规习惯。

【参考文献】

[1]杜艳美,中小学课堂安全问题策略谈:体育教学2012.4

[2]张震伟,“常规”课与“放羊”课:中国学校体育2011.3

[3]孙斌,幼儿衔接背景下对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的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13.3

[4]严保弟,一年级体育课“开始部分课堂常规”养成教学初探:小教学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