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对策研究—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1
/ 2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对策研究—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董英娟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下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立足新时代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发展“两张皮”现象,高职院校以教育具体学情为核心导向,稳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选择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做抽样调查发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德树人任务驱动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迎来改革机遇。与此同时,河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面临教师德育意识较弱、考核评价机制缺失、教学支持保障匮乏的挑战。是以,高职院校可通过增强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强化思政教育过程导向、健全思政教育保障体系,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存在严重的“孤岛”困境,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两张皮”,难以实现融会贯通[1]。面向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高职院校逐步探索“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新变革路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2]。基于“互联网+”背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以大思政框架为依托,通过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育人。从这一层面来看,深入研析“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总结部分河北省高职院校经验做法,为构建“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完善大思政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一、新时代河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机遇

2020年,教育部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根本主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效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相比,根植于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全领域的“课程思政”具有打破教育教学孤岛、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等优势,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全远、全课程领域,形成课程、教师等育人合力,有助于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3]。在此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从具体学情出发,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缓解供需错配、实现供需平衡等方式,有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可为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大思政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对策,能够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课程建设成果。

二、新时代河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挑战

借助大数据思维方式,为分析学生、思政课专任教师、其他课程教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面向河北省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进一步分析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信息,深入剖析新时代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挑战。

(一)教师德育意识较弱

经过问卷调查并进行深度调研发现,部分学生指出,现阶段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仍以教师为主,并且表示在学校专业课程学习过程获得较少的学习知识。也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提到,思政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主要责任,且专业课需要以服务专业课程为宗旨,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即可完成育人目的。总结而言,目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部分教师忽略了价值观引领,而未能关注到理论与实践操作二者的相结合。

(二)考核评价机制缺失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通过较为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专业课学习情况进行考核[4]。这种评价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测得学生专业学习水平,但难以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爱国主义情感、爱岗就业等抽象内容进行具体考核。并且,仅依靠普通专业课程评价考核方法难以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准,也无法有效检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地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部分院系还未设置与学生思想、态度、价值观等与课程思政课程相关的知识技能考核制度。

(三)教学支持保障匮乏

在国家大思政环境影响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授课旨向与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二者并不契合,使得课程思政专业难以获得教学支持与环境保障。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未能遵循国家专项文件来制定本校课程思政教学计划,也未能明确指出具体资金、财政方面支撑,从而导致课程思政实施难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按照课程思政专业特质开发出适应本校专业内容,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无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一)增强教师思政教育意识

通常而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需要接受“互联网+”变革,并借助互联网先进工具进行课程转化,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方面的转型。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不断与专业思政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并通过线上方式邀请专业学者的指引,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实施路径,由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水平。另外,还应借助微信短视频、抖音短视频及其他新媒体平台宣传,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认知程度。

(二)强化思政教育过程导向

高职院校应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种教学方式不断融合,科学提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从而全过程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第一,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应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可初步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数据,由此及时调整线下精讲内容及课程思政元素,并按照课程特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第二,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授课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借助社会真实案例,打造具有真实场景环境,并连线专业人士,不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项难题。

(三)健全思政教育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点项目,并与管理部门、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在内的部门进行多方位合作,由此确立较为完备的思政教育保障体系。一方面,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与校企合作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应加速与企业导师进行合作,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由此更好地推动“技能育人”与“以德育人”的深度融合作用,从而提升思政课程育人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艳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3(7):25-28.

[2]陈正权,朱德全,王志远.新时代高职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主题样态与学术前瞻[J].教育与职业,2023(1):90-96.

[3]赵睿华,关世春.高职院校全维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2(35):56-59.

[4]李慧.课程思政背景下学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7):101-102.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703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