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院内孤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儿童福利院内孤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刘丹

太原市儿童福利院(太原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太原市社会福利院)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儿童福利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有关儿童福利事业的改革和创新。当下我国儿童福利院内的孤残学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这也是社会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儿童福利院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地对于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有利于帮助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健康 

引言:儿童福利院是由我国政府建立,通过国家经费经营的福利机构。儿童福利院内的儿童作为公民,他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深受儿童福利院的保护。孤残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智力、情绪等各个方面与正常的儿童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孤残学生的心理状况较正常孩子会更加容易出现问题,并且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化,为能够让孤残学生的情绪稳定、乐观积极,从而实现健康成长,解决儿童福利院内的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十分重大。 

1、儿童福利院的集体化抚育模式造成的一些心理问题 

1.1孤独 

基于儿童福利院本身对于孤残学生实施的是机构养育,因此他们对于关心、拥抱等情感的满足都远远不如普通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父母的遗弃,他们内心的伤痛是永久性的、巨大的,每每孤残学生想起自己的父母,都会深陷无助感和恐惧感之中。另外,孤残学生由于身体缺陷,行动十分不便,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其他身体健全、活蹦乱跳的同龄人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对于社交等活动的热情也会逐渐消散,部分学生即便有参加活动的想法,但是也会因为自身的身体缺陷而退缩,内心因此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 

1.2自卑 

许多孤残学生在与其他人相处或者一系列比赛当中,如果由于自身缺陷而反复地遭受失败的打击,则会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产生巨大的自卑感。相关调查表明,儿童福利院内的儿童通常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这一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中比较敏感的时期。通常情况下,具有自卑心理的儿童常常会对于福利院内的工作人员不信任,害怕新奇的事物,很难对于当下的状态做出改变,很容易怀疑他人,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人发生争吵并憎恨他人。 

1.3缺少安全感 

由于儿童福利院内的大部分孤残学生有着被父母抛弃的经历,缺乏家庭带来的安心感,因此,福利院内的很多孤残学生大都严重缺少安全感。孤残学生在此情况下,常常会表现出如下行为:挑衅他人、惹是生非,故意放大他人的缺点,扭曲他人的优点,常常处于焦虑、害怕的情绪之中,每当受到他人的否认时就会激烈地反驳他人,报复心强烈。 

1.4嫉妒 

由于孤残学生的身体存在生理缺陷,当他们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不希望他人比自己优秀,不希望看见他人实现进步,同时,这样的嫉妒心理还会伴随很多的不良行为举止,例如面对其他受到表扬的孤残学生会故意地进行报复和打击,故意破坏学习成绩比自己优秀的学生的个人物品,时常蓄意对于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制造麻烦和阻碍。 

1.5依赖心强 

儿童福利院内的教育工作者等工作人员为了管理的简便性,时常会出于责任限制孤残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许多孤残学生由于先天残疾而丧失了独立自强的信念,进而产生了对于儿童福利院内的工作人员极度依赖的表现。许多孤残学生由于过于依赖工作人员,一旦自己出现了坏习惯,都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正。而且很多孤残学生还会出现不懂得感恩的心理,常常认为工作人员对他们的照顾是应该的,每当工作人员要求孤残学生时,他们都会表现出很严重的抗拒心理。 

1.6厌学 

在儿童福利院内,许多孤残学生都会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对于学习也十分厌恶,只有一小部分孤残学生好学爱学。从客观层面上看,虽然孤残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基于他们本身存在智力缺陷而产生的,但是基于孤残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孤残学生常常会出现学习无用、可以一辈子依赖儿童福利院维持生活的不良心态。通常情况下,儿童福利院内的孤残学生更愿意通过自身劳动为福利院做一些工作,从而获得奖励,认真学习的孤残学生也会得到奖励。

2、儿童福利院应对孤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儿童福利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结合孤残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和发展需求,为孤残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生活环境,并建设健康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切实解决福利院内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的解决路径如下:

2.1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儿童福利院内,每个孤残学生都生活在彼此组成的大家庭里面,如果孤残学生之间能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关爱,同时儿童福利院的工作者也积极地对孤残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他们改正,那么孤残学生就会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当中,在他人给予的幸福感之中逐渐忘却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痛楚,从而避免孤残学生产生由于嫉妒、怀疑等种种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行为。 

2.2维护应有的社会地位 

由于孤残学生常年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内,他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认知不够全面,同时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比较敏感。儿童福利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用语言和行动告诉他们孤残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其他人是平等的、应当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让孤残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的爱护和尊重,让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之下淡化往事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自强自立,实现健康成长。 

2.3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福利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意识到,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孤残学生的人格塑造、情绪发展过程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儿童福利院工作者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应当引导和鼓励孤残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帮助孤残学生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迎难而上,在面对失败的时候积极乐观,让孤残学生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提高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比起处于正常家庭的儿童,儿童福利院内的孤残学生的情感体验或许会因为生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爱护而比较贫乏,因此,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有所不足。而认知的过程对于情绪的调节作用是巨大的,儿童福利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高孤残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情绪的海洋中自如地掌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引导情绪健康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福利院内的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乎每个孤残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儿童福利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了解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营造出美好、和谐地学习、生活氛围,建设出健康的环境,引导他们融入儿童福利院的大家庭,互相帮助和鼓励,才能有效解决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孤残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宋依林. 社会工作介入大龄孤残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2.

[2]史飞. 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社会工作实务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王欢. 福利院新入院孤儿的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D].兰州大学,2017.

作者简介:刘丹(1984年11月—)女,汉族,山西太原,大学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孤残儿童教育、管理教育、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