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新时期“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罗丹实,朱岩,陈頔,王海沛

(大连工业大学,大连)

摘要:文章阐述了“双一流”背景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双一流”建设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然后分析了师德师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双一流”背景下师德师风的建设路径,包括制度建设、自觉构建、管理和监督手段等。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师德师风 建设路径

高校师德师风是指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由个体职业道德素质所形成的职业氛围和风气,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的最重要环节。“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在于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能否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双一流”建设的成败。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整体成效具有重要辐射功能。

一、“双一流”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建“双一流”,发挥教师作用非常关键。因为教师是创建“双一流”的主体,师德师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创建“双一流”的速度与质量。只有紧紧抓住教师这个主体,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搞上去,做到政治强、思想好、学业精、作风正,创建“双一流”才有可靠保障。否则,师德师风跟不上时代步伐和党的要求,那就会影响和制约高校创建“双一流”的进程与成效。可见,只有牢牢抓住师德师风建设这个“牛鼻子”,创建“双一流”才会行稳致远[1]

二、“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新要求

一是“双一流”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长期建设和重要发展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方案和意见对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对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事件指导意义,这就要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二是一流”背景下的迫切内涵需求,师德师风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对大学教师成长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师师德发展面临转型要求,今天的师德师风教育,既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明确大学教师师德建设的价值定位,通过教师主体师德制度完善、自觉发展、和共同体建构的路径造就一流教师师德。即必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融合培养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丰富的内涵。

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将开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有的学校对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重视不够,有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新时代“双一流”建设需要,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理顺[2]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从整体上看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否认的消极现象。进入“双一流”建设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更是摆在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师德素质总体水平较高,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3]。例如,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新增教师数量增多并且整体年龄偏低,因此,部分年轻教师对师德师风问题重视不够,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基于“双一流”建设视域,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与建议,建成适应“双一流”建设下的师德师风高地。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制度

高校应依据国家的政策、实际情况,深刻理解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化、具体化制定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案,旨在加强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整体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制度方案既要体现出鼓励教师遵守师德,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也要形成利于教书育人、端正学术风气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文化向好的方向发展,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朝着规范化、有序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激励举措,成为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基本依据。另外,还要遵从师德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制度,实施差别化的师德教育。

(二)加强引导高校教师自觉构建师德师风

教师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在“双一流”建设的新背景和新要求下,高校教师应自觉凸显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价值,明确自身之所以加强师德修养是因为“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不单纯是因为学校的强制要求与规定。在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倡导高校教师主体师德师风的自觉构建,在自觉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内化师德规范,并外化为自觉的师德实践,不断提高教师道德风尚建设水平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首先,应建立师德师风的教育引导机制,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展开对教师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理论指导,使教师明确师德师风的规范。其中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政策就是优良传统中的一项,老教师的示范引领,能够加快青年教师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强化教师育人责任,引导青年教师倾心育人、专心治学,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抵制功名利禄等不良思想的浸染。其次,加强榜样和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并建立以师德师风为标准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发挥其积极的正能量引导作用,通过对在师德做出表率的教师进行宣传与表彰,可以形成身边的学习好典型,引领师德师风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先进个人评选、师德先进单位评选均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措施。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不断完善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化。加大师德师风在高校教师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比重,或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条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引导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提高自律意识,从而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良性轨道上运行[4]

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评价,二级单位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发挥二级单位在师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师德评价采用学生评价、教师互相评价、领导打分的综合方式,将师德的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统一将师德评价结果放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

四、结语

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事业,在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随“双一流”建设时代需求,形成适应发展的科学化体制机制,在制度的规范下,积极引导师德师风建设不断优化,并在有效的平台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最终建设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喻琼,马小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5(20):44.

[2] 刘丽军,刘洋,段兴桥.“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04):50-53.

[3]彭耕,王青.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建设路径[J].德育研究,2019.08:18.

[4] 张辉.从管理层面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7):231.

作者简介:罗丹实(1979),女,硕士研究生,大连工业大学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党建相关研究。

本课题为大连工业大学2022年度校社科联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SKLYB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