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渗透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03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渗透策略

李开锋

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中心小学  湖北枣阳  441212

摘要:国学经典作为高度文化修养的象征,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感受其魅力。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小学开始,就为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知识框架,使学生在经典海洋中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策略

国学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合,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打开国学经典之门,探索更科学、更创新的战略方法,让学生建立小学国学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深度学习,产生深刻的理解,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意义

国学经典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持久而不断传承的文化资产,是因为在岁月的洗礼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大量的人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是一种经历了无数祖先一代又一代思考和探索的文化瑰宝。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正确思想的启蒙机会,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培养意义,积极引导学生从国学经典中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行为和精神正确道路。“中庸”、“和为贵”、“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中最闪亮的精髓,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古文能力有很强的要求,如果能在小学阶段为文言文和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就能大大降低后续语文课程的学习难度。国学经典蕴含着大量的经典词汇,通常简单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通读300首唐诗,不会写诗也会读。将国学经典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和古诗词的阅读都有很大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学习后抽出时间背诵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力,使逻辑思维紧密,轻松应对后期的写作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策略

(一)立足文本,感受国学魅力

古典文学的种子种植在学生的心中,但如何将内心的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丰富自己的古典文学素养,成为学生打开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最后,让学习国学经典之火成为燎原之火。在经典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文章的文本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作品,最终感受名字的具体意义,学习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如何阅读,最后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从经典中获得。

比如学习《西游记》,对于学生来说,当教师提到《西游记》时,学生首先会想到孙悟空,孙悟空可能是学生对“英雄”形象的印刻,教师以其强大的语言技巧致力于写作,在学生心中树立了“齐天大圣”的形象。在教师的阅读中,学生逐渐认识到了“一脸毛、雷公嘴、尖嘴猴腮、金发...虎皮裙”,这一外观形象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通过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学生们似乎觉得自己在东海龙宫,他们看到了“齐天大圣”是如何活生生地拔起如意的金箍棒的,那天龙宫的海水是如何翻涌的。随着形象的建立,原本让学生感到抵触的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突然成为学生愿意接受的知识内容,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将文字转化为形象,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知识与想象相结合。作者在国学经典作品中塑造的经典人物,成为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用自己的感受“触摸”的东西,引导学生增强对内容实际意义的认识。

(二)主动诵读,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作品对小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对经典阅读的抗拒,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国学经典的探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播放国学经典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抽象语言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充分想象力,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情。此外,教师应围绕国学经典阅读教学开展小组活动、竞赛活动、活动和亲子互动,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深刻感受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亲子阅读”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阅读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国学经典阅读绘本,与家长一起训练阅读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家长耐心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期间,家长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可以通过鼓励,让学生保持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情。经过充分的训练,教师邀请学生和家长在舞台上表演。在家长的陪伴下,学生将更有勇气站在舞台上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评分,选择最佳的“亲子组合”颁发证书,通过荣誉保持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和习惯。

(三)开展活动,贯彻国学文化

国学经典不是“空中阁楼”,国学经典更多的是对生活和经验的总结。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工作的探索,始终以学生在教学和学习知识后能够将其应用到生活中为教学目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在文字和应用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学习后的生活舞台上展示知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在推进“阅读古典诗歌继承中华文明”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一些经典诗歌选择最令人印象深刻或最感兴趣的内容,并召开“诗歌分享交流会”。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用自己的语言与班上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为什么选择这部作品,希望大家能一起交流。如,一些学生喜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们认为诸葛亮很聪明,想要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人,也有些学生喜欢像曹操一样期待事物的人,这些人物聪明勇敢,正直...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角色,表演一部短剧,如“三顾茅庐”,教师可以扮演诸葛亮,学生则扮演刘备、关羽、张飞、书童等角色,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表演后,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些学生表示欣赏刘备,能够坚持不懈、给予他人尊重,希望将来能成为这样的人。这种实践活动使小学语文课与国学经典密切相关,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感受到阅读经典带来的满足感,因此,国学经典可以不断传承下去。

总之,随着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国学教育”也在升温。在教育体制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国学教育逐渐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倡导通过基础阅读激励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培养和感染,真正树立道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方法,充分发挥国学经典阅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蓝建木.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7):184-185.

[2]杨丽.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品位·经典,2021(1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