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情绪教育”助力幼小衔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01
/ 2

做好“情绪教育”助力幼小衔接

张绚

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幼儿园(高新区(新市区)第一幼儿园)  830000

摘要 对于即将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到小学的孩童来说,他们面临着很多问题,也会出现很多情绪化。孩童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需要和尊重。因此,孩童的情绪管理对其了解绪有着主要的意义。不能把他们当成是大人支配的附属品,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更不要无缘无故的对他们指责甚至打骂。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去要求,孩童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和大人更多的教育和关怀。

关键词:情绪教育;幼小衔接;问题;原因;策略

前言

幼小衔接指将幼儿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前(即小朋友转变为小学生)的各种衔接活动,面对这种转变,老师家长的情绪到了相当大的程度上,就往往会可以诱发直接或间接加强孩子不安的心理情绪。而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这些依恋或者情感也通常是互相产生影响的,当孩童上小学时,父母不知道孩童能不能适应小学的老师和生活。孩子担心自己能不能完全纳入到整个班集体中;自己能不能和教师、孩子和睦相处;尤其针对是那些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更是对此产生了一些恐惧与不安。这种情绪往往具有传染性,家长的焦虑或者情绪往往会直接传递并带给很多幼儿负面情绪信息,会导致使很多孩子忐忑不安,不利于引导孩子顺利升入小学。

一、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的不同

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是存在不同的。学前教育是快乐的,没有压力的,并且都是在不同游戏中去成长。而小学教育中,学生的玩乐时间大量减少,他们的任务发生了变化,学前教育的任务是学会基本的认知,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学习知识,并且需要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及任务性质,并且学生还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作业。

(二)角色的不同

幼小衔接让所有人的角色都发了改变,学前教育时,老师扮演的父母角色,教育幼儿学会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礼仪,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而小学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传授知识,是教育者,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的角色从幼儿园小朋友转变为需要天天背书包去小学上课学习知识的小学生,这个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孩童的心理情绪化。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不同

在幼儿园里一般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开展的直观性强,趣味性浓厚的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强”,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把身心和注意力投入其中;另外,幼儿园里的教学内容以一日常规为主,如喝水、如厕、盥洗、区角、午睡、户内外活动等等,在时间上没有特别的限制,只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进行即可,即使学习一点简单的知识也是利用教具展示或者在欢乐的动画情节中掌握,让他们乐于学习,最主要的是课后没有作业任务限制。但是小学的教学强调系统文化展示的教育,还牵涉读、写、算等很多基本进的训练,并且在教学中不再像幼儿园一样以 展示和观看为主,老师口头讲述、黑板演示后,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然后还要求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一些作业。

(四)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里,老师扮演妈妈的角色,和蔼可亲,满脸笑容,和孩子们一起吃、喝、玩、乐、睡,整天与孩子相伴,没有上下课的区分,时刻围绕在孩子周围,而小学不同,时间上有了课堂内外之分,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是课堂,并且在学生的内心中,老师不再是“妈妈”,多了几分威严,少了幼儿园里的慈祥和依赖。

(五)学习环境不同

幼儿园里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而富有童趣,各种剪纸、贴画生动形象,还有多种玩具、图书、材料共幼儿娱乐玩耍,幼儿园自由的环境创设给了孩子们舒适的氛围,桌椅是活动的,空间上没有限制,他们从心底就喜欢;但是小学教室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猪油桌椅,孩子们的座位与同伴都是固定的,摆设也少,缺乏吸引力,而且操场上的运动器械死板硬套,不能与幼儿园相媲美,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必然是枯燥的。

二、当前幼小衔接的有效方法——做好情绪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授幼儿的过程中得到许多经验和技能,然后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总结经验和教训,要勤学苦研,善于发现和挖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纠正和弥失幼儿的不足,这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我们偏远山区的农村幼儿园,缺乏专业的幼儿教师,只有一些年长的老教师和保育员,只会传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幼儿,没有新思想、新理论,这种实际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定期组织教师去优秀幼儿园,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回园普及,传帮带的方式取长补短,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

互相学习沟通

创造老师父母双方能够互相学习、沟通的的好机会,促进老师父母家庭教育能力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教师与家长共同通过举办的亲子教育系列活动、专家教育讲座、调查咨询问卷、家访、线上教育信息服务交流等多种形式与教师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教师家长的家庭教育心理需求,解开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困难疑团,增进家庭教师与其他家长的教育情感互动交流,同时通过提供教师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育儿经"的良好机会,相互交流学习。通过教师向每个家长家庭介绍我国现代家庭育儿观,提高教师家长家庭教养能力素质,掌握了科学家庭育儿的基本教养理念与教学技巧,并通过实施科学家庭教学合作,统一了教师家庭与整个幼儿园的家庭管理观念,从而建立一个幼儿园(家庭教师)、老师父母、幼儿共同参与互动的科学家庭。

实地参观,疏通情绪

为了帮助幼儿解决幼小衔接面临的问题,在大班下学期,调整游戏活动的时间与小学相仿,缩短午睡时间,播放小学生学习视频让幼儿观看,提前认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幼儿开展心理疏通情绪教育,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小衔接的注意事项,利用周末午休空闲带领幼儿到小学校园实地参观,让幼儿认识学习环境(教室、图书室、),生活环境(餐厅、学生宿舍、操场、厕所),老师向幼儿做详细介绍每个所的用途,感受小学生的学习气氛,培养幼儿对小学校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四)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幼小衔接的先导,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接不应被下一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让孩子实现长远发展、全面素质挺高的长远规划。

(五)幼儿教育小学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些边远地区和民办幼儿园中,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尤其是学前班,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读、写、学为主,听老师的话,上课专心听讲,不说话、不玩小动作,精力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且声音洪亮。课堂上缺少教具演示和图案色彩,缺乏生动的游戏活动,讲完课程要求幼儿篇幅抄写字母、拼音、算术等知识性的作业,回到家里还要读写背,这样的学前教育严重伤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扼杀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把他们的童年遏制在萌芽状态,对教育的本心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我们孩子的家长父母们都必须积极尽一切力量,为我们孩子成长发展创造优越的就学条件,使我们的孩子尽快安全地渡过孩子上学后的适应时期,让孩子能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宜君.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0):17—18

(2)张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甘肃教育,2017(22)

(3)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J}.李晓菲.现代交际.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