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菜在幼儿园食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时节菜在幼儿园食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瞿梦甜

萧山区瓜沥镇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现状:传统饮食文化丢失。

对我园幼儿日常饮食偏好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幼儿最喜欢吃的食物为油炸类的薯条、汉堡、炸鸡,还有各类蛋糕、面包等甜品西方口味的食物。对于一些中式口味的炒菜、以及一些传统饮食食物等,喜欢的幼儿较少。这现象表明传统饮食文化丢失现象严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所形成的饮食风格和饮食行为习惯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密切相联系。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营养合理、丰富多彩、天人合一的饮食文化,不仅没有被继承,反而“邯郸学步”,向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西餐文化转变。

2.寻根:幼儿健康问题突出。

近些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膳食结构日益西化,导致以往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和高碳水化合物的传统饮食结构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碳水化合物的方向转变。众多的研究都表明,这种营养变迁往往会带来超重、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等营养相关性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幼儿园幼儿的肥胖率也逐年上升。

我园有900余名幼儿,统计近五年来肥胖儿的占比,数值是逐年上升的。

3.溯源:儿童在食育课程中的本位丢失。      

以往的食育课程中,儿童是被育者,被设计者,所以儿童没有自主权,也没有选择权,更没有参与权。因为对菜的不了解、不熟悉、不参与,因而只喜欢对自己胃口或饮食习惯的菜,从而导致孩子暴饮暴食或挑食厌食。经常是老师苦口婆心,孩子却还是我行我素。

(二)研究意义

1.中国优秀饮食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我国在饮食养生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理论。节气 养生便是传统饮食文化的结晶之一,蕴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体现出自然和谐的人文理念,也是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遗产之一。这些优秀的饮食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2.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放在工作首位。”《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这充分说明幼儿园要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的饮食习惯与其身心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食育”作为以食物为主题与核心的幼儿教育之本,对于幼儿饮食习惯培养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节气食育引入幼儿园食育活动中,借助二十四节气为幼儿传递食物的生长规律、饮食规律等,能够帮助幼儿更深刻地学习食物有关的知识,提高食育活动开展的效果。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时节菜: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共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气候特点及适合当季食用的食物。根据时节,结合幼儿的饮食特点,制定和制作适合于幼儿,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时节菜。

幼儿园食育:是指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结合食物与食品的营养价值进行的教育,旨在逐渐提高孩子对食物的正确认知,教育幼儿学习健康的饮食理念和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参与选菜、制菜、尝菜的过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知道什么时节该多吃什么菜,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增强身体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

1.制定时节菜谱。

制定时节菜谱由幼儿、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合作完成。我们成立园膳管会、美食小当家、后

勤管理组,多方合作,制定时节菜谱。

(1)园膳管会。

成立园区膳管会,主要成员为总务老师、保健老师、厨师、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园膳管会

负责解析时节特色、分析时节特色菜、制定节气菜谱并制作一周菜谱海报。

解析时节特色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它作为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植物的种植和收获,都遵循着自然循环的规律,我们解析每个时节的特色,了解此时节的气候特点,及植物生长规律,可据此进来制定时节菜。

②分析时节特色菜

“春天吃芽、夏天吃瓜、秋天吃果、冬天吃根”“不时不食”等这些俗语反映着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节气养生的运用。节气养生建立在对于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周期有着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从植物的种植到收获,再到食物的制作,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们遵循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根据节气的变化,分析时节特色菜,对饮食进行合理地调整,尽可能地食用新鲜、绿色和健康的食材,合理地安排饮食,进而保证自身的营养需求,降低身体疾病的发生概率。我们预设菜谱时,每个节气主推一样当季的菜色,这个菜既是时令菜,又适合这个时节食用的。

③制定节气菜谱

根据每个节气主推的菜色,经园膳管会讨论,衍生出五种适合幼儿食用的菜谱,并将这五种菜谱制作成海报。

(2)美食小当家

我们赋权给幼儿,让幼儿有自主选择菜谱的权利。为此我们成立美食小当家,由幼儿做主,自主选择时节菜。

   ①美食小当家会议。中大班每班推选1名幼儿,组成美食小当家组,每一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②美食小当家选菜。会议时,请幼儿从园膳管会预设的每个节气的5个菜中,投票选取3个菜。这3个菜做为节气所在那周,所食用的菜。即一周吃3天时节菜。

(3)后勤服务组

①安排一周菜谱。根据美食小当家组的选择,节气所在周次每周安排3次幼儿选择的时节菜。

②一周菜谱推送。将一周菜谱进行微信推送,宣传给家长们。这样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吃的食物,也向家长科普了当下的时节菜是什么,同时方便家长在家可以给幼儿做其他的时节菜。如此家园共育,双方配合,更好地落实幼儿食育教育。

③推出宣传大使。全园招募10名幼儿做为宣传大使,并对其进行培训。一学期一培训,培训内容为了解时节菜的知识,介绍时节菜的营养和制作好菜肴的图片。并邀请他们对时节菜进行宣传,请每位宣传大使录制宣讲视频,每周一个宣传大使进入一个班级进行入班宣讲,其余班级观看宣传视频。幼儿对时节菜的了解,也是通过同伴的引入,并带入对时节菜的熟悉及喜爱。

2.制作时节菜

(1)食材获取

食材获取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食堂供应商从市场购入。二是师幼共同在园内采摘。我们园内有一块小农田,中大班每班幼儿都有种植一种菜,幼儿会浇水、拔草等照顾作物。到了收获的季节,幼儿自己动手采摘果实,体验种植的乐趣。幼儿在自己劳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食物获得的艰辛,在食用时更加珍惜食材,并能以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做到光盘。

(2)制作

择菜。班级值日生帮厨日。以中大班幼儿为主,请当天的值日生幼儿去食堂帮忙择菜,也可是剥豆、洗菜等,幼儿自己动手劳作后的美食更有别样风味。

切、煮由食堂工作人员负责完成。

3.品尝时节菜

(1)尝前听宣讲

在品尝前,幼儿观看宣传大使录制的视频,了解到这个时节特色菜是什么,为什么要吃这个菜,这个菜有什么营养等。

(2)尝中看食量

教师观察反馈。教师观察班中幼儿的进食量,了解幼儿对这个菜的喜好程度。

查看班级倒菜情况。根据班级中剩菜的量,预估幼儿的食用量,间接反馈幼儿的喜好程度。

(3)尝后听评价。

幼儿品评。幼儿评价的内容可以为口感、喜欢程度等,形式可以为谈话、讨论、绘画等方式,让幼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时节菜的评价。

家长反馈。家长在家中与幼儿进行对话,对幼儿今天的饮食情况进行询问,了解幼儿的进食量及喜爱程度。家长在家给幼儿做类似菜色时,观看幼儿食用情况,倾听幼儿的反馈等。家长将上述情况综合反馈给老师,便于后续进一步改善菜谱。

、参考资料

[1]藤僧平司.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2]周念丽.活教育中的食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3]王荣荣.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张秋萍.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8(08).

[5]陈秀玲.节气食俗在幼儿园大班食育活动中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