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科学开展“幼小衔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双向奔赴---科学开展“幼小衔接”

谭霞

重庆市丰都县融智学校  408200

摘要:为防止学前幼儿初入小学随即产生不适应、不习惯等现象,避免其滋生出厌学、自卑、焦虑、抵触等心理问题,确保幼儿平稳度过“幼升小”阶段,为其今后健康成长、深度学习夯实有利基础。本文将以分析时下家长幼小衔接的认识误区为切入点,提出了系列现实可行的家园共育方法、幼小衔接策略。以期集结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教育力量,指导幼儿高质完成小学入学的准备工作,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双向奔赴;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简单来讲就是幼儿自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比较而言,幼儿园、小学校园这两个阶段的教师教学方法、课堂环境氛围、课程理论知识、师生关系等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将影响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身体、心理的平稳发育发展。对此,幼儿园应积极整合自身与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实施家园共育这一幼儿教育新模式,以互相协作、协同配合的新体系辅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新阶段,推动幼儿顺利迈向成长新征程。

一、现阶段家长幼小衔接的认识误区

(一)重知识学习,轻习惯培养

一些家长奉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原则,忽视了幼儿学习最主要的习惯培养。导致幼儿升学后难以通过正当的学习习惯高效内化“进阶式”课程知识,甚至滋生出对学习的抵触、抗拒心理。

(二)重物质准备,轻心理准备

大众生活物资储备的不断丰厚,促使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盲目地为幼儿准备了各类电子学习设备、服装等,却忽略了对幼儿新环境转变的心理引导。造成幼儿不愿接受新校园,在升学后与班集体格格不入。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培养幼儿向往小学,愿意长大的愿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园和家庭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五育并举,保持身心和谐发展,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为其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双向奔赴,家园共育措施

(一)家园“幼小衔接”达成共识

家长个人的教育理念是幼小衔接工作完成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通过“家访”这一措施,了解幼儿现下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在家访工作结束后,不难发现各类家庭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如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全面满足其任性需要;家长对幼儿持有放任自流的“散养”态度,忽视其内心真实诉求;家长对幼儿管教过于严厉,对其非打即骂等。通过与幼儿家长的平等对话,完成正确性教育理念的传递,统计分析家长在幼小衔接认识上的问题,计划开展有目的性的家长教育培训,进而为家园共育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定期召开“幼小衔接”专题会议。针对家长的热点、难点问题,幼儿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家长会”,系统了解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方法,做好幼儿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深化家长对幼儿幼小衔接阶段重要性的认识、理解,确保其可掌握该阶段的正当性育儿途径、方法。保障幼儿家长可与幼儿教师教育步调保持一致,促使二者可合作推进衔接教育工作。采集家长在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的建议思考,并及时予以反馈解读,保证双方合作关系稳健、牢固,推动衔接工作有效落实。争取达成家、园、校三方的教育共识。邀请幼儿教育领域权威学者、校外辅导员为幼儿家长讲解教育问题,逐步增强其幼儿教育能力,确保其可成为合格、优秀的家长。

(二)搭建家园沟通新桥梁

在家园共育模式中,幼儿家长与幼儿园除了须行动一致外,还须为幼儿设定同样的学习、生活标准。在“志同道合”的引领下,怀有相同信念,形成“默契”,才可牢固搭建双方间的交流互动桥梁,实现幼小衔接工作的圆满完成。具体措施有以下内容:

一是针对性运用幼儿园“家园联系宣传栏”。幼儿园可将幼小衔接的有关信息、近期活动内容部署等策划落实到“宣传栏”中。如宣传主题为“快乐上小学”,建议家长与幼儿共同了解小学生的作息时间,调整生活习惯,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规划时间的能力。在亲子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增进亲子感情,达成共识,这样承载实践小活动的家园共育方法,强化幼儿家长与幼儿园的共育意识,侧面提高其共育主观能动性,保证幼小衔接任务顺利完成。二是灵活应用高科技互联网。在科技领域近年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移动终端、互联网已基本实现在我国的覆盖普及。对此,幼儿园可使用微信、QQ等平台,建立“家长交流群”。日常推送幼儿教育小技巧、家园共育新方法、幼小衔接新策略等信息,拓展家长对育儿的认知全面性。此外,“交流群”同样便于幼儿教师发布班级活动信息,并及时解答家长疑问,传递幼儿近期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为家长间的交流对话创造契机平台,协商讨论幼儿身体、心理发育现况。建立起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间的信任、友好、支持的合作关系,架起家园共育的情感交流桥梁,为协同完成幼小衔接目标筑牢基础。

(三)提高家长教育参与度

家长资源对家园共育工作来讲至关重要。幼儿园发动家长参与家园共育任务为落脚点,确保其可亲自投身幼儿园举办的各类亲子活动中,培养家长成为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可行策略有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因幼儿家长的多元性职业、特长,所以其可成为家园共育中的特殊性教育资源。即邀请幼儿家长走进幼儿课堂,充当教师一职,为幼儿带去专业性的理论解说、技术操作、才艺表演等。例如幼儿家长职业为医护人员时,可为幼儿传授正确的用眼、坐姿习惯,保证幼儿可养成良好习惯,在小学生涯中保证身体健康;而当家长职业为科学教师时,则可为幼儿讲解部分简单的科学知识,培养其对科学的探究兴趣,促使其可在小学课堂中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探索任务。防止幼儿对小学新课程、新环境产生不适感,落实幼小衔接工作。二是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幼儿园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竞赛”等多样主题的实践活动,给予幼儿与家长亲密活动的机会,丰富幼儿经验阅历,加大家园教育合力。确保幼儿可在活动中塑造出集体主义、团结精神、互帮互助等优良品德素养,有益于其与小学新同学的友好相处,侧面化解幼儿初入小学的紧张感。

三、“幼小衔接”策略

(一)身心准备:了解小学生生活,激发向往小学的愿望

幼儿园联系学区小学达成教育共识,为幼儿及其家长创建参观、了解小学校园、小学生活的平台。在参观小学活动开展前,幼儿园须向幼儿及其家长发送调查问卷,围绕各个主题思考、提问,如上学及放学时间、校园基础设施情况、新学期学科课程内容等。通过小学校长、教师的细化介绍、问题解说以及参观操场、各个基础设施,观看小学生上课、学习佩戴红领巾等方式,多角度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体验小学校园学习的实践环节,辅助幼儿深度感知小学课堂活动。即书本摆放位置、课堂发言规范、课堂听课坐姿以及体育运动设施等。通过实践体验加大小学学校对幼儿的主观吸引力,激发幼儿产生做小学生的向往。并借此建立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可在课下有意识地锻炼机体协调性,提高身体素质。主动搭建成长的阶梯,能以积极、端正的升学态度、升学情感与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迎接幼小衔接的新考验。

(二)学习准备:关注学习品质,培养幼儿优质学习习惯

在学前阶段,幼儿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倾听和提问的习惯,学习正确地表达和发言,主动的学习意识,即学习自主性、知识求知欲、问题思考深入性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增长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为幼儿克服即将到来的小学学习挑战创造前提条件。对此,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幼儿教师应精准定位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身份角色,即幼儿新想法的探究支持者,幼儿行为举止的细化观察者,深挖幼儿承载见解、问题传递出的特长及兴趣方向,着重引导幼儿在自发性的思考、观察、探究中寻求问题解答方法,掌握知识技能。协同家长共同制定阅读量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树立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寻求他人帮助、主动协助他人的思维意识,促进其综合素养能力逐步提高,筑牢其顺利过渡幼小衔接阶段的素质基础。

(三)生活准备:调整作息,强化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幼儿须具备的生活能力较为多元,教师可将这些能力的培养、锻炼渗透于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点滴中。强调因材施教,确保幼儿个体素质能力可符合小学校园学习需要。而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及家长为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提供平台,培养幼儿生活技能。因“幼升小”对幼儿来讲是重大转折,可促其学习模式、作息时间、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且小学校园同样对幼儿生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也使一些幼儿在步入小学校园后易衍生出较为强烈的不适感。对此,幼儿教师应提前联系幼儿家长,调整幼儿“生物钟”,保证其在升学后顺利应对“早起、早睡”的问题;并辅助幼儿建立起对“十分钟”的认知,确保其可在小学课间10分钟内有序完成喝水、桌面整理、上厕所、询问教师问题等活动,精准安排“十分钟”须进行的项目事宜;为幼儿创建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引导其通过适量的家务感知劳动辛苦,培养出尊重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可主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着重关注幼儿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向其灌输“不要陌生人东西”“及时寻求警察叔叔帮助”等思想,落实安全教育。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校园作为实质属性完全不同的两个关键性教育阶段,当幼儿从幼儿园正式进入小学校园后,其角色、学习内容、生活习惯等方面将随即发生改变,部分幼儿可因初入小学难以适应、不能接受等产生抗拒上学、心理焦虑、情绪低落等消极性身心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成为其健康成长的制约。鉴于此,幼儿园应主动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沟通,并与其统一思想,协同构建出家园共育这种幼儿教育新格局,协作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保障幼儿可克服幼小衔接阶段中的客观挑战,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楠,吴荔红.澄清与化解:基于家长视角对幼小衔接现实困惑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10):110-116.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S].20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21]9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S].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