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基于语文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徐丽

文昌市文北中学 海南文昌 571322

摘要:面对语文课堂沉闷,学生不参与的状况,不少老师都研究探索有关解决的途径。本人也参与探索,探索途径有(一)灵活提问方式,改变课堂模式。(二)丰富教师语言,发现学生闪光点。(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活跃气氛。(四)利用媒体手段,激活学生思维。

关键词:语文课堂1;   教学2;   活3

发现学生进入中学后,语文课堂越来越安静。老师在上面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默默无言,甚至昏昏欲睡。甘心当一名小听众。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要求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只有“活”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而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下面,笔者就想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探讨激发“活”的语文课堂的途径问题。

一、灵活提问方式,改变课堂模式。

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好的导演要具备协调能力,协调好问题与学生接受能力的一致。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问题的设定,要能够为大部分同学接受。如果问题过大、空,学生对所提问题无法理解,谈何思考?

(一)把固定式提问转换为无限式提问              

课堂上,老师往往习惯根据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在问题设定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等,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让问题偏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学生对问题没有理解。比如在教《小石潭记》一文后,我请学生以“我欣赏小石潭的美,是由于……”的句式来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一脸茫然,无所适从。我示范“我欣赏小石谭的美,是由于它的奇形怪石:全石以为底……”。学习好的同学马上领悟,而基础差的同学依然一头雾水,整个课堂沉闷如一滩死水。我意识到固定的问式限定了学生的思路。于是我换一种提问方式,“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吗?”“你觉得这里环境美吗?美在哪?”当把固定句式转换成不限句式后,同学们很容易地在课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根据翻译发现了美。老师要协调好课堂,灵活提问,就要充分备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储备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基础差的同学,要把问题简单化,可以提示他们正确的思路方向,对于学习程度中上等的学生,要迁移调动思维。让同学们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活”起来。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单一不变的提问方式会给学生带来紧张感,同时不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师生可以调换角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定问题并总结答案,老师回答问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活”的课堂效果也在师生的互动中生成。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掌握说明文语言的作用,我在问题设定示范后,让学生自己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并设定问题概括答案,然后可以向同学或老师提问。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把自己的问题抛出来,想难住同学或老师。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

二、丰富教师语言,发现学生闪光点。

一堂好的课堂因素有多种,但老师的语言修养,语言应用艺术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一)提高语言魅力,唤醒学生情感。

一个好老师一定拥有丰富的情感。这时老师就是一名演员,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表演、抑扬顿挫的语调、字字珠玑的表达,把学生带入情景中,感受亲情友情爱情、感受祖国情民族情天下情,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感情“活”起来。活的课堂,不仅仅是气氛的活跃,更应该是思想的活跃。老师通过丰富生动的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或轻松、或悲伤、或激愤……使其不知不觉进入课本角色,喜其所喜,悲其所悲,感悟作者的真情。

(二)亲切的肯定,增强信心。

课堂上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语,亲切地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灵活生动。比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的朗读真好,把大家都带入情景中,我要向你学习”、“你好棒”等。亲切的肯定和鼓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多参与活动,使课堂“活跃”起来。

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活跃气氛。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完全主宰控制学生,而应该是师友身份共同探讨问题。为了保持课堂的安静,经常看见一些老师给学生制定各种规矩:不准随便讨论、不准随便提问等等,久而久之,学生是乖了,但也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活力。有些老师却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来下课去,与学生没有任何交流,甚至学生在下面睡倒一大片,老师依然在上面讲。课堂上就是单纯的授课,自然也没有活力。在平时,我会和学生聊聊理想、开开玩笑、关注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把我当成了朋友。每次走进教室,看到他们热烈的期待的目光,不由的精神振奋,而老师的热情自然又反馈到学生,一堂课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结束。在课堂上,我也给学生自由民主的空间,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有一次上课,我在讲台上朗读课文,刚读到“爸爸”一词时,下面有一同学应一声“诶”,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停下来看向那位同学,他胆怯的低下头。这时同学们都看着我,课堂顿时严肃起来。这位同学平时很乖,还有点内向,我知道他是调皮地不自主的回应。如果这时我这当一回事,严厉批评,今后同学们会更规矩,但接下来课堂会变得拘束,而这位同学在以后的课堂可能更是沉默是金。于是我开玩笑说:“你是穿越时空了吗?要不这岁数可对不上辈分。”同学们都笑了,他也腼腆地笑了。这段小插曲把课堂推上轻松愉快。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把学生当成朋友,平等对待,他会信任你,依赖你,在课堂上会跟随你,课堂就会轻松、活跃。如果学生因为你而开心、愉快,那你的课堂就成功了,如果学生因你而拘束、束缚,那你的课堂就是失败的。

四、利用媒体手段,激活学生思维。

乡村的孩子,对外界的了解甚少。虽然现在手机普遍,但孩子们更多的是玩网游、看小说、刷快手等。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知之甚少。在学习中很难感受美,思维只限于语言的描述。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学生对其非常陌生,初读时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怎么也体现不出。我利用媒体播放了来自黄土高原的腰鼓表演,同学们看得热情高涨,这时我再利用配乐,学生们好像就是一个个茂腾腾的后生,朗读的效果就出来了。在学习《壶口瀑布》一课,给学生观看黄河壶口的壮观,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同时利用媒体设置游戏环节,比如“打地鼠”,“知识竞答”等,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激活语文课堂,让课堂充满灵性,让学生充满活力的教学方法、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因堂而异、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让学生的参与性“活”起来、思维“活”起来、感情“活”起来、自信“活”起来,真正发挥语文课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作者简介:徐丽女,本科,语文一级教师, 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文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