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刘晓东,胡释中,王坚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对高校类建筑进行分析,针对交流空间与展示空间内的师生研讨交流与自习、教学成果展示、娱乐休闲活动这三大行为需求进行剖析,从科学排布、经济节能、氛围营造三个角度,考虑环境中的光与声环境的设计需求。针对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设计研究这一命题作了些许思考,以供进行设计优化借鉴。

关键词: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

1 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设计的功能作用

高校校园作为教学育人的重要场所,校园内的建筑因其教育功能而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校园建设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从世界各地的高校不难发现,各个院校的办学特色各具特色,校园内的建筑也独具风格和富有文化内涵。

中国高校类建筑从传统建筑中的三合院、四合院的院落围合式布局,到个别高校建筑沿用欧洲中世纪的建筑的严谨的中心对称、几何形的布局形式,再到开始转向适应自然环境和使用需求、自由排布的新型布局。如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建筑布局开始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统一,力求展现更为开放的教学模式。[[1]]整体的校园布局中,教学建筑和学生居住空间占据总布局的绝大部分空间,师生也频繁的穿梭在这两大主体。各大高校在制定自己的建筑布局规划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力图展现校园内建筑的特点,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氛围的展现即互动与沟通,而交流与展示空间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最好的展现与浓缩之地。

2 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设计原则

高校类建筑虽基数庞大,但形制往往较为单一,教学的公共空间的功能方面大多仅仅考虑到满足传统授课形式所需的教室、走廊、厕所等基本功能空间。相比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传统高校建筑布局缺乏开放性与互动性,师生的交流互动空间较为狭窄,有些甚至于没有交流空间的设计,而展示空间更是捉襟见肘,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在课余时间中的沟通与交流。针对高校类建筑中的交流与展示空间,根据学生研讨交流与自习、教学成果展示、娱乐休闲活动这三大行为需求,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得出设计可遵循的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作为教育建筑内部交流与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属性,开放空间是留有余地的,允许人们介入在空间展开思考并进行拓展。开放的空间布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交流环境,让师生各抒己见,满足不受约束的交流需求。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展示空间,大面积的落地窗使得内外环境更好的交融,外侧视线的通透感通达外部交通空间,其开放性不仅仅面向本校师生,更面向社会广大的人民群众,切实的提升了校园的公共服务水平。  

(2)易达性原则

交流与展示空间的开放性与易达性是相辅相成的,使用功能是作为建筑室内的公共空间,易达性是与内部交通的流线息息相关的,流畅的动线使得建筑内部各功能空间串联起来。空间的易达性对于空间的使用频率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交流与展示空间具有的机动性与随机性,所以当交流与展示空间布局在交通流线的尽头或通达性差的地方时,则会极大地影响其功能使用的便利度,限制了人们即发性的使用需求。因此在传统教学楼中的门厅、走廊、中庭等通达性好的地方,可以改造设计成为师生交流与展示的空间场所。

(3)针对性原则

交流与展示空间不仅仅是切实可触碰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精神空间。作为服务性的功能场所,交流与展示空间的服务对象可能是零星的几个人,也可能是多人聚集的群体,或是师生交谈的去处,又或是学生聚集性的探讨场所,服务对象存在的差异性要求具有相应的针对性。[[2]]在设计时需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类型进行细化分类,如香港科技大学逸夫礼堂的交流与展示空间设计,顶部连廊作为师生的交流空间,将宽敞的开间分割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既有开敞的面向多人的集会式交流区,又有类似包厢卡座一般的半私密区域,不同区域的划分使得师生们总能找到舒适的空间畅快地进行沟通交流。

(4)功能性原则

交流与展示空间是言语、肢体动作等传播互动的场所,功能是使用者的全方面需求的满足,其作为教育建筑内部的功能空间之一,首先需保证其教学功能的正常运作,彼此互不干扰。因此设计者需分析声音传播的特性,对内部空间的布局以及装饰的传统结构及材料的选择上加以优化,以求达到有效的隔声、吸声效果。同时因为不同照度、颜色的光线带给人的空间感与氛围感各不相同,所以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同时,需充分考虑到光照对空间场所产生的影响。

3 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的光环境和声环境设计需求

作为以视听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空间,营造舒适的交流与展示空间,可从科学排布、经济节能、氛围营造三个角度,对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中需要考虑到环境中的光与声环境的设计需求进行分析。

(1)光环境设计需求

室内空间的光环境可按其光源分成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两种,按色温可分为冷、暖光照明。相对人工照明,对自然光照的控制则更为复杂,需确定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角、开窗朝向及可通透面积的材质等,各种角度分析对空间使用上的影响。

交流空间的环境应兼备舒适性和自然性,在室内阳光照度充足的情况下,可引入自然光进入室内环境,一方面节约了人工照明的能耗,另一方面自然光带来的多层次变化也丰富了室内空间,使得空间的边界变得柔和、自然。当受到采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现自然采光时,主要照明方式可采用筒灯、射灯等灯具,光源可采用卤钨灯、LED灯等。利用人工光源不同形式的组合、排布配合进行室内空间功能的划分,在保证室内照明充足的同时,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感。

教育类展示空间的职能是以求完美的展现教学成果,为其提供理想的展陈场所,应需理性、客观地展示陈列品。其主光源应具备良好的显色性以免陈列品颜色失真,因此展示空间内的照明可采用满显色指数的自然光,或具有高显色指数的人工光源,如白炽灯或卤素灯作为基础照明。需要注意的是,若选用自然采光,应选用相对稳定的天光作为主光源,否则太阳光会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改变,造成的不稳定性将不适合作为主光源使用,以免产生眩光或反光而对观看者的体验感造成影响。

(2)声环境设计需求

互不干扰是交流与展示空间投入教育类建筑内部使用的前提条件,需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同时不能干扰到原有教学功能的正常使用,要在同一建筑空间的同一时间维度中实现动和静的有序结合,需处理好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声环境设计。

交流与展示空间的私密性和半封闭性的交替布局,让使用者具备选择性,同时阻隔噪音的传播也能提升空间的隐私感和舒适感,促进情感的释放与交互。[[3]]以求将空间的混响降至最低,通常可以使用吸声材料进行不规则的排布对面层进行装饰,通过吸声处理减弱声波在传播中的二次反射,保障空间良好的使用体验,因此展示空间的声环境设计需兼备吸声和降低混响的双重需求。

4 高校类建筑交流与展示空间的展望

高校的两大职能是教学与科研,是切实的服务于社会,这便要求高校的教学模式需不断更进,紧跟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在一个个高校类项目不断地投入建设的过程中,交流与展示空间成为师生研讨交流与自习、教学成果展示、娱乐休闲活动、环境的交互行为的优良载体,无一不在丰富师生的交流模式,增添学生的知识见解。促进高校教学模式同社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发展愈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剖析中国当代高校由传统、单一逐步走向开放、多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发现理应更注重交流与展示空间的营造,研究高校类交流空间与展示空间的有机结合,引导向更健全的高校教学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铄. 高等教育建筑室内交流与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 谢穗坚,温建良,张丽.艺术专题共享空间设计改造的实践与启示[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8):96-99.

[[3]] 孙茜茜.展览中的交流空间设计[J].设计,2017(0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