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学徒制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3

新型学徒制开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翟纯国

淄博市技师学院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是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企业在新型学徒制的影响下,由于缺少“应用”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实现企业人才供给。因此,本文介绍了在新型学徒制下,企业开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企业在新型学徒制下培养人才的效率。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前言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新的企业学徒制度可以加速技术人才的培养,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企业与高职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技术人员培训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高技术人才。

1.新型学徒制的基本概述

新的企业学徒制是在国家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按高校的要求,实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是面向行业的技术人才的创新之举。传统的高校由于单纯的知识转移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受到了制约,很难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为此,人社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技能人才。”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稳定就业、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支持下,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短缺、学校和社会企业的不匹配问题。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制度和现代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整个行业的企业都能全程参与到高职人才培养中来,从而实现产业需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改革,对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系统中数量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集团,其重点是发展中小企业的国家发展战略,不断为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提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新型学徒体制下,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是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比较分散、生产和教学环境的限制,仅仅依靠企业和学校的联合来进行大规模的学徒培养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阻。

2.当前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存在问题

当前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存在问题主要从技能人才缺乏“应用”价值、技能人才培养缺乏“企业导师”教学和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2.1技能人才缺乏“应用”价值

人才的培养需要取决于企业的需要。而当今的企业人才培养还没有凸显出“应用”的价值。我国是一个受教育人口大国,拥有大量的企业和专业学校,这与国家重视培养和“应用”的价值培养体系和企业文化相适应。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单纯的知识输入很难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其根源是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知识”,而忽视了“技能”的培养,这对高职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应用”作用产生了不利影响。就像职业院校的电脑课,都是将电脑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而不是让学生们分辨和拆卸电脑,这就造成了 IT行业中的核心零件和芯片的制造与生产人才缺乏,而不是像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那样,导致我国需要依靠欧美等国家的进出口满足生产需求。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企业快速转型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国、制造业强国的必然选择,因此,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企业与高职院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并在工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2.2技能人才培养缺乏“企业导师”教学

“企业导师”是企业实施新学徒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通过提高在职职工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公司对有发展潜力或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培训和服务。企业辅导员与学员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灵活、灵活的学习培养机制,以促进员工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导师的引导和孵化,企业的人才永远不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由一名高级管理人员或一名资深员工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可以促进其人才的发展。它主要是通过对员工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技术和知识。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现实工作中缺少基本的素质,而通过企业提供的最新技术、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等资源,对高职毕业生实施“专业化”教育。在以技术培训为主的新型企业学徒制度全面展开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希望有更多有经验的“企业导师”走进学校,填补高职“企业导师”短缺的窘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大企业纷纷响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积极探索将更多的“企业导师”送往职业院校。

2.3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作为人才接收主体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资质水平具有明显的“企业”标准。企业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就是突出的企业教育功能。在“产业4.0”时代,传统的“重学习、轻技能”的训练模式已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和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企业在新型学徒制下,应注重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例如,职业的东芝企业通过商学院的平台,开发了一门适合企业需要的在职培训课程,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创业”属性。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工业4.0”时期的职业院校缺乏企业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很难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很难保障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产生高素质专业人才危机。

3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可以具体从构建新型学徒制培养师资团队、调动企业参与新学徒制积极性和严格执行职教“1+X”证书制度等方面展开探索

3.1构建新型学徒制培养师资团队

为推动我国高技术人才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广与应用。由于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因此,高校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学校的骨干教师是主要的,而企业会从实践者和技术人员中挑选,形成一个教学小组,进行教学。而企业的重点是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公司要有系统的培训,学校要派出优秀的老师,在工厂里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从而更快地达到工作的要求,满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教师的实际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2调动企业参与新学徒制积极性

3.2.1明确相关责任关系,实行校企互聘

“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方面的职责分工,并通过校企合作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严格按照“学-工-学制”的轮换教学模式进行。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教师是大学生的“双导师”;由学校聘请的企业师傅从工作岗位到学校授课,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担任企业的辅导员,共同参与到课堂中。该模式解决了目前企业对“师傅”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

3.2.2增加企业人才“企业导师”角色

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提高依赖于企业的教学和指导。技术人员只能通过职业院校的培训来获取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但技术人员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企业的工作需要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缺失。企业辅导员的辅导与协助,可以有效地缩短技术人员的工作适应时间,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企业辅导员的职责是通过对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迅速提高其技能等级和水平。新型学徒制突出了导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企业的工作轮替来解决因核心技能缺乏而造成的职业适应性问题。在“孵化”的具体阶段,导师可以通过知识传递、帮助和相关的辅导,针对技术人员在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工作表现,教授和培养专业知识,发展能力,解决工作适应性问题。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技术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适应企业的迅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服务。

3.3严格执行职教“1+X”证书制度

3.3.1健全工作机构

各企业要把“1+X”证书制度改革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技能的重要举措。在省教研机构、区领导职业院校、专业技术组织等建立试点工作指导与协调机制,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育培训评估组织(简称培训评价组织)对接,协调不同证书的实施工作,指导本省(区、市)试点院校开展有关工作,协调解决有关困难问题,配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整体推进本省(区、市)试点工作。各试点院校应建立由分管企业牵头的工作机制,统一开展试点工作,明确工作人员,并对接本省试点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

3.3.2鼓励企业积极承担证书培训任务

各地相关企业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与协调,支持企业利用职业院校举办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资源,开展职业技能提升活动,主动承担补助式培训,扩大面向职工、重点就业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培训评估机构加入“1+X”认证试点,并对社会公众进行了专业技术水平评定。各试点学校可以将其所承担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量,按照一定比例转换为全日制学员的训练工作量,并将其纳入到绩效工资的分配因子中;在内部薪酬分配上,要优先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学历培训工作。各试点学校可以根据证书类型成立联合培训机构,由各高校聘请师资进行培训。

4. 丰富合格人才“实践型”培训课程

“实践”是职业院校、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内容。在走出校门到企业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以典型的业务为导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保证学员能够掌握企业的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开设高品质的实训课程,可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有效地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减少新员工在企业中的适应时间,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益。从高职专业课程的学分设置上看,实验、实践、专题等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类专业的数量很少。而我国在实行新型学徒制的情况下,要注重“实践性”的专业教学。高职教育与企业培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强调“实践性”,而“实践性”则是基于公司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学员在完成相关的课程后,可以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以企业的典型工作为载体,以企业的典型工作为载体,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开发与提升,从而达到符合岗位需求、促进就业的目的。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推广,提高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牛彦飞,杨丹子.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8):39-44.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0.18.006.

[2]李月明.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0.DOI:10.27729/d.cnki.ggdjs.2020.000188.

[3]刘睿伣.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型本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国贸专业为例[J].经营与管理,2020(07):102-106.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20.0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