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素读:让儿童阅读回归自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践行素读:让儿童阅读回归自然

陈红霞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华维文澜小学  312300

不知何年月,一回读书,遇“素读”一词,先是讶然,后是欣然,似乎撞见了一个期许很久的故人。“素读”一词,就此扎根,常浮现,常思忖,常咀嚼。

略有些遗憾,如此心仪之词并非中国原创,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

古私塾教学方式,甚为简单:以记忆学习为中心,不追求投入理解,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夯实文化根基。

以现代教育理念观照,这般的私塾教学很不可取:僵化,机械,甚至粗暴,扭曲孩子天性,湮灭孩子的灵性。因而,被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取代势在必行。

然而,这产生于春秋末期,结束于民国末期的私塾教学,2000余年延绵不衰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有哪些?

科举要考的十三经,必须背。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孟子中庸大学等,共计64万字。会背十三经还不够,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汉魏六朝赋、古诗、宋词、元曲等一系列诗文,还要读史。此外,天文地理、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

这底蕴,不是盖的。这私塾教学,不是盖的。

尽管,其已出局。

早已淡出众人视野的古私塾教学,近来,以“素读”这一名词屡次出现在杂志,书刊,自媒体平台,似乎,回来了。人间,毕竟太好,呵呵。

笔者以为,在阅读越来越重视的当下,“素读”必将被赋予时代的特色,开启新的生命旅程,无论内涵,还是形式,还是应用之范围,都该有新的拓展,这是它与生俱来的惯性所注定的——

只因,汉字,毕竟太过奇妙。

其包容性,柔韧性,延展性,历代弥新,与凋敝衰败永不搭边。譬如《诗经》,再过500年,甚至1000年,或更多年,依然簇新,散发墨香。与不知不觉间,吸引着,读汉字长大的你我他。

而读书,毕竟与年代无关,抑或说与各阶级的指导意见,政策指令本该无关。

读书,本该就是一件很素朴的事,像自然一样。

此“自然”取自道教。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无为”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不假外力自然而然、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升华的一种性质和状态。

故,笔者以为,如此自然之阅读,该是新时代的素读,很真,很朴,与孩子一样。

因此,笔者斗胆,深觉,小学低年级阅读,若能与日常阅读中,践行素读,则众生有福。不过,实际情况是,阅读并无年级高低之分 ,只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之分。故,以下观点是在假设认定低年级孩子具有相似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基础之上。

读书,是一件纯粹的事,与孩子而言,更该如此。

事实上,如今孩子读书,很少是纯粹的。家长或老师总有或这或那的要求,譬如规定阅读时间,摘抄好词好句,进行阅读PK赛,写阅读感受。

有用乎?

肯定有用,也必须有用,否则,这么折腾,干嘛呢?

话说回来,其实,这一切,不需要,也可以。

就拿摘抄好词好句来说,古人造字词,依需而创,实无好坏之分。书里,但凡用的合适,能妥帖的表达作者情感或思想的,就是好词好句。

因此,抄好词好句,我不提倡。

举一个例子,如三下日积月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词,在不查字典,不解其意的情况下,抄写,哪怕达数十遍,也难以让孩子运用自如。唯有多次在课外书中读到这个词,注意到这个词,才会真懂,才真能用。

摘抄好词好句如此,写读后感,阅读比赛,同样没必要。至于规定阅读时间,更是不可取。阅读,真是不可加任何强制措施的,一旦有了强制的措施,阅读就有了压力。

小孩子,天性就向往轻松,自由。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所产生的无穷之妙趣,与小孩子而言,远了一些。

唯有不带一丁点附加条件的阅读,孩子才能有轻松愉快的阅读之感,长此以往,方可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笔者自以为,这是践行素读,抵达自然阅读的途径之一。

孩子纯粹的读了,教师呢,做甚?

教师,要靠边站,退得远远的,才好。彻底的不干涉,才好。

小语部编教材给了孩子们很大的一个古意礼包,共计115篇。有小古文,有古诗词,有《尚书》、《礼记》、《孟子》等经典名句。

活脱脱一“中国根基文化”之微型版,给孩子们这一礼包,不就是抛砖引玉吗?背后可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之璀璨文化?在这面前,教师是可以靠个边的。

有人急了,教科书上有的,是要考试的,彻底的不干涉,如何行得通?

实则是我们小语老师过于谨慎了,私塾教学就夯实文化根基的途径,便是反复诵读,烂熟与心,不追求投入理解。

不引导,不讲解,不干涉,反复诵读,真行嘛?绝对行!中国的汉字,太过神奇,有形,有音,有义,有画面,有情感。这般汉字组合而成的古文,古诗词烂熟于心后,怎么可能不会产生理解?

如二下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贴近小孩生活,画面感甚强,几遍下来,岂能不懂大意。

哪怕三下小古文《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有生僻字,不理解,无妨,只管反复诵读。跳着读,一知半解的读,本是阅读过程中常有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个真理。

汉字,原本就个个鲜活,能说会道。

从汉字这个角度来看待背诵,就不难解释,为何私塾出生的学者能背诵如此多的内容。如钱穆,九岁就会背《三国演义》,张恨水十四岁前就能背诵《论语》,《左传》,《诗经》,《礼记》,《春秋》,《古文观止》等。

有形,有音,有义之汉字组合而成的书籍,文字与文字之间,自有联系,自能呼应。因了这种联系,这种呼应,反复诵读后,文本在孩子面前,逐渐敞亮;孩子,逐渐豁然。

不干涉,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任其反复诵读,不假外力,亦自然而然便可抵达阅读世界的光亮与温暖。

——笔者自以为,这是践行素读,抵达自然阅读的途径之二。

孩子捧书而读,无附带条件,无人干涉,若就此止步,则玩完了,依然只走了一个形式。  

真正践行素读,须得有大量好书。好书从何而来?作家长的,作教师的,去找啊!此时不觅,更待何时?好书太多,找起来费劲。有一捷径,道与各位:即以部编教材为原点,四周延伸,就可。

试举几个小例。

古诗文就不说了,选入教材的115篇古诗文来自那个丰富深邃的文化体系,一旦进入,真是琳琅满目,受用不尽。

选入低年级教科书的文体好多,有寓言,如《揠苗助长》、;有童话,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去年的树》;有科普文章,如《海底世界》、《太空生活趣事多》;有儿童诗,如《四个太阳》;有神话,如《后羿射日》;有民间故事,如《漏》、《枣核》;有散文,如《火烧云》……

编者费心,几乎囊括各文体,由此即彼,则选择范围之广空间之大,足以让低年级孩子尽情遨游了。课文本身就有一定的导向性,同类的作品,同一作家的作品,都可为孩子选购。

畅游于书海,浸润于书香,让孩子在阅读中培育自己的心智,咱们呢,不急,静候就可。交给阅读,信任孩子,生命于无拘无束中会自然奋发。

——笔者自以为,这是践行素读,抵达自然阅读的途径之三。

践行素读,根源在汉语具有非常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言的词汇、词性结构、句法结构以及音乐质感等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

这即是中国孩子的福,相隔千年,我们,依然可读懂古诗文。

为人师的,当珍惜孩子们最能吸收的童蒙时期,给予他们大量的好书,任其自由阅读,反复诵读,为其今后言说行文确立可效仿的典范,以期将来能厚积而薄发。

——笔者自以为,这便是践行素读,抵达自然阅读之最终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