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

王霞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心内二科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自我感知压力、社会支持评定、生活质量及应激指标水平,并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感知压力评分、支持的利用度、客观的支持及主观支持评分、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S、SDS、自我感知压力评分、支持的利用度、客观的支持及主观支持评分、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AS、SDS、自我感知压力评分、支持的利用度、客观的支持及主观支持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结论通过实施心理护理能够促进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改善,同时还可提升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肌梗死;改善作用

引言

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发生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后患者可有濒死感受,极不利于身心健康。相关研究发现,诱发心肌梗死的原因多达200种,其中患者情绪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过于兴奋,进而致使血压升高,诱发心肌梗死。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较为严重,这一心理可进一步提升交感神经兴奋性与血液儿茶酚胺水平,加重病灶与心肌梗死的程度,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索心理护理对改善老年心肌梗死的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我院特以接收的98例老年心肌梗死为探究对象进行评价,以护理内容进行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39-79岁,平均(58.21±16.98)岁;心功能:Ⅰ级27例、Ⅱ级22例;既往史: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15例、高血压1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学历: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38-79岁、平均(58.17±16.91)岁;心功能:Ⅰ级28例、Ⅱ级21例;既往史:高脂血症11例、糖尿病13例、高血压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学历: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①建立心理护理小组。在护理人员中组织主要以心理护理知识为重点的培训,以便很好地理解护理的重要性。培训结束后,建立一个心理护理小组,明确规定个别成员的职责。②健康教育。在医疗保健方面,健康教育虽然至关重要,但其目的是帮助病人诊断疾病,从而实现控制和恢复健康的目的。突发的心脏病、疾病的迅速发展以及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使治疗和护理变得困难。在这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微型新闻或QQ小组讨论、健康讲座、散发有关心力衰竭的小册子、张贴海报、播放视频等方式,开展有关该疾病的健康教育,以便提供更好的心理护理。③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可加强护患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在沟通过程中采用“叔叔、爷爷、奶奶”等亲切用语,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其心结所在,充分掌握其心理变化。④情感支持。情感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在护理过程中,可以指示家庭参与护理,给予病人必要的照顾,不要随意侮辱家人,抱怨,不要过度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喜好,为家庭营造良好舒适的氛围,避免抑郁和焦虑。

1.3观察指标

(1)抑郁和焦虑:干预采取自我谴责(SAS)、抑郁自我谴责矩阵(SDS)的形式。(2)自我感觉压力:使用压敏测量板(PSS)进行干预前后的评估。这是一个问题,你在你手里所掌握的时间里,通常是你在社会支持评估(3)中所发现的,即干预前后社会支持评估体系(SSRS)的介绍。(4)生活质量:采用简短的健康评价(SF-3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抑郁和焦虑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AS、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抑郁和焦虑情况比较(x±s,分)

2.2两组自我感知压力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自我感知压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自我感知压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自我感知压力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自我感知压力比较(x±s,分)

2.3两组社会支持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支持的利用度、客观的支持及主观支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支持的利用度、客观的支持及主观支持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支持的利用度、客观的支持及主观支持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社会支持比较(x±s,分)

2.4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心脏病是一种在年龄组中多次出现的常见疾病,其特点是快速变化、急性疾病爆发、急性综合征、急性死亡率和心脏骤停、心脏衰竭、心脏骤停等急性病例。通过设立心理护理小组,护理人员的专门知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人正确识别疾病、查明原因、危险等,并有助于护理的成功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准确把握心理变化,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克服患者的担忧,改善不良情绪,同时建立良好的患者与患者关系。情感护理使病人能够通过邀请家人参与护理,鼓励他们参与护理,从而感受到关系和感情,并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病人护理的条件。

结束语

总体而言,通过实施心理护理,老年人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以得到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丹.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9):219-220.

[2]康建会.心理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9):58+60.

[3]沈琳.早期认知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9):5542-5544.

[4]黄月娇.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J].人人健康,2019(05):67-68.

[5]张爱利.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1):24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