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缘起与政策变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缘起与政策变迁

刘长春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6

摘要:产业学院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载体,已然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鉴以往而知未来。通过探寻产业学院的起源与缘起,梳理研究相关政策变迁,掌握产业学院产生的初始动因、逻辑必然和政策意图,分析产业学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从而助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缘起;政策变迁

产业学院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载体,在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然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鉴以往而知未来。探根寻源,了解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产生的初始动因,掌握政策的设计初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新局面,对接产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1.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起源与缘起

(1)产业学院的起源

我国产业学院起步于高职院校,最早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在2006年创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1]。此可谓“杭州起源说”。来自该校的邵庆祥认为,产业学院可以追溯到世纪之交诞生于英国的产业大学。英国的产业大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通信技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产品及服务的开放式远程学习组织,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帮助个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2]。对此观点,学界有不同意见,周红利、吴升刚认为,中国产业学院的概念并非源于英国21世纪初创立的“产业大学”,中国的产业学院与英国的产业大学并非同一“物种”,继而又论述了产业大学并不产生于英国,而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就建立了一系列产业大学的事实[1]。笔者认为,作为首个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实践者,他们最初建立产业学院的想法直接来源于英国的“产业大学”完全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而至于产业大学是否首先产生于英国于此并无意义。况且,邵庆祥在文中也提及,我国产业学院具有与英国“产业大学”完全不同的内涵,只是由英国“产业大学”这个概念萌生并实践了我国第一个作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产业学院。所以,产业学院概念源于英国“产业大学”的说法并无不妥。

另有“中山起源说”。比如,黄文伟认为,我国产业学院实践起始于2012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镇政府合作兴办的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此说法有误,一方面,从时间上来看明显晚于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产业学院实践;另一方面,该说法是对易雪玲、邓志高观点的误读,易雪玲、邓志高认为,“专业镇产业学院”起源于广东中山市[3],而“专业镇产业学院”只是产业学院的一种类型,并不能代表所有产业学院。但因其特色鲜明、效果突出,引发了全国关注。

(2)产业学院的缘起

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和组织载体,是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育人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培训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基地,是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校企联合体。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同时兼具产业属性和教育属性,完美诠释了职业教育的跨界本质,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转变的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

第一,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无论是最早建立产业学院的浙江杭州,还是紧随其后的广东中山,都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变革。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面对中山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新特点,探索出面向中山“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将专业设置在产业园区,在企业门口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产业学院模式[4]。国内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发展应运而生的。

第二,职业教育变革需求。现代职业教育萌芽于“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学徒制模式,当时的技能传承主要集中在真实的工作场境,可谓是“做中学,学中做”,完美契合了“工学结合 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育人理念。而以院校为单一主体的职业教育因缺乏企业的参与,缺乏真实的工作场境,使得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脱节,“两张皮”问题的存在。作为政行校企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平台,能够立足产业需求,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第三,国家政策支持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国家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就业与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了《国务院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进程。

2.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政策变迁

产教合而不“融”,校企合而不“作”,是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4 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产业学院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这是产业学院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里,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其后,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并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等方面对产业学院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依托产业学院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了高职院校协同政行研企多元协同育人的重要选择。

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未来走向

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教育内在变革需求而产生的产业学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引导下,建设成效明显,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有效对接,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但是,产业学院发展毕竟才近20年的时间,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还不丰富,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还有待深入推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立足产业学院产业与教育的跨界属性,需要健全法律,明确产业学院的法律地位,明晰产权界定;完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畅通运行机制,降低运行成本;强化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调动其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文件,修订通过了《职业教育法》,实施了“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新机遇新空间。前文已经述及,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产业学院建设亦有多个文件加以推进,尤其是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对产业学院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产业学院必将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周红利,吴升刚.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演化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65-74.

[2]邵庆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4):44-47.

[3]易雪玲,邓志高.探索“专业镇产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4,(Z3):59-61.

[4]郑琦.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 ——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55-58.

基金项目:2021年度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校企政研共建产业学院模式和路径研究”(编号:HBKC2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