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慢”应该慢在哪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数学的“慢”应该慢在哪里?

林雅婷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一、探究前的指导慢一点

在学法指导、操作探究、思维展示等重要环节都不能太过着急,应该要放慢节奏,必要时甚至要“浓墨重彩”“大张旗鼓”。我以课堂探究为例,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

通过课件演示用小棒摆正方形,学生观察余下小棒的根数变化。

师:用4根同样的小棒可以摆1个正方形,那么用5根相同的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呢?

生:1个正方形余1根

师:那6根呢?7根呢?

生1:6根可以摆成1个正方形余2根。

生2:7根可以摆成1个正方形余3根。

师:8根呢?

生:8根可以2个正方形。

师:算式怎么列?

生:8÷4=2(个)

师:如果像这样一根一根地添加小棒,9根,10根,11根,摆的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请你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

整个过程并没有马上布置探究的任务,放手让学生去画一画,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而是让学生经历先通过课件的演示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4-8根小棒的画图和算式的书写给学生例子和书写模板,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一画、写一写。在这样的流程下,全班的学生都动起来了,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参与探究,都在思考和探索。

在高段的课堂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有些时候探究前仍然要慢一些。比如在《鸡兔同笼》的教学中: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哪些隐藏信息?

2.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要求:

①猜一猜,鸡、兔的只数会是哪一种情况呢?

②验一验,算出你所猜的那一行脚的只数,验证你的猜测。

③调一调,如果猜错了,你想怎样调整你的猜测?

④重复步骤②③

学生填写表格后反馈交流。

在这样的任务布置后,教师给予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但在分享环节我发现有个别学生鸡和兔的头数之和并不是8,我觉得对于有这样错误的学生来说,这个探究的过程有些浪费时间。不如在探究前先和学生一起经历猜测和检验的过程,比如我们经常的导入是《孙子算经》中的题目:“今有雉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几何?”让学生在这个题目里就先经历猜测和检验的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鸡=△    兔=○

猜测:△+○=35   

检验:△×2+○×4=94

这个过程之后,再让学生去进行上面题目的探究,那学生的探究就更有效果。保证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维目标的清晰性

二、数学解谜时慢一点

教师要在学生似懂非懂之时慢一点“解谜“,适当提供变式,让学生把思维越辩越清。

《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变化规律后,还不用着急让学生去找规律,得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去推算用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分别会是几。

再进行以下过程:

比一比

师:观察摆成的正方形和列出的算式,每次余数都有什么变化?

生:余数有一定的规律,都是没有余数,1根、2根、3根。

师:余数为什么不能是4或者比4大的数呢?

生:因为4根又可以摆成一个正方形。

辨一辨

师:如果用小棒摆正五边形有剩余,那么余下的小棒可能是多少根?

生:1、2、3、4、5

师:如果摆正十边形,那么余下的小棒最大是多少根?

生:9根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报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余下的小棒数最多比该图形的边数少1,因为再增加1根就又可以摆成一个正十边形了。

师总结:我们知道余下的小棒就是算式里的余数,一个图形的边数其实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类比想一想,余数都要比除数——

生:小

得出结论:余数比除数小。

学生在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后,对于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这时并不着急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类比推理正五边形、正十边形可能剩下的小棒数,将边数和剩余小棒数和除法算式中的除数与余数相关联,那么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就呼之欲出了。

三、习题对比时慢一点

给足时间,引导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思考与对比,引发讨论与碰撞,充分暴露原创思维,远比简单地得出结论更有意义。

在《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部分进行新旧知识关联,进行比较。

师:班级要准备联欢会,用鲜花来装饰班级。

男生的想法:“把14朵花,每个花瓶插4朵“那会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演示插画过程和结果

师:再增加几朵就没有剩余了?

生:14÷4=3(个)……2朵。再增加2朵就没有剩余了,因为剩2朵再增加2朵就是4朵,又可以插一个花瓶了。

女生的想法:“把14朵花,平均插在3花瓶里“又会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演示插画过程和结果

师:要想没有剩余要增加几朵呢?

生:14÷3=4(朵)……2朵。再增加1朵,因为剩1朵再增加2朵就是3朵,每个花瓶再多插1朵。

师:为什么同样是14朵花,要想没有剩余,需要增加的花的朵数却不一样呢?

这一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对14朵花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比较,一方面让学生和原有知识进行关联,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在不同分法中余数的实际意义是不一样的。

练习部分的第二个纵向比较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

看图列式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文本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12÷4=3                  14÷3=4(朵)……2(朵)

12÷3=4                  14÷4=3(个)……2(朵)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可以写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师总结:不管是以前学的平均分正好分完,还是今天学的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分得过程都可以有两种想法,也可以用2道不同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通过一图两式的对比实现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质的飞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将散的知识点结构化。因此,在练习对比中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充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会联系旧知以及经验,得出结论,从而对所学的知识结构也会不断完整丰富。

在平时练习时,可以多一些对比的题目,放慢脚步,让学生思考。多一些生生、师生之间的方法对比交流,不要扼杀学生的思维想法。慢一点尾随,在生生交流中纠正错误想法,也让本来就回答正确的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急于一时地求快与好,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循序见进、潜移默化、渗透浸润中慢慢进行。特别是学习的重难点上,更是需要放慢脚步,不要急于得出结论或者答案,要让学生慢慢地学。细细感受,一节好的课堂一定是快慢有致的,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慢艺术,慢文化,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坚持,在不断修正中迎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