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主题性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

方巧云

东莞市厚街镇涌口幼儿园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游戏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手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融合为主题区域游戏,研究主题区域游戏课程如何设计和组织、主题区域游戏如何与集体主题活动交替结合是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一种途径。它的实施与研究对打造品质课堂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主题性区域;游戏活动;实践研究

游戏是幼儿园中的主要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对于该阶段的幼儿应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融合起来,通过对主题区域游戏的设计来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主题区域的创设

(一)主题区域布局

各区域的布局要求各有不同。建构区是开展主题游戏最好的的场所,要求空间大以便让幼儿搭建各种主题场景。建构区平时更多的是小组建构主题场景的地方,当要进行集体活动时也可以在这将椅子摆成双弧形或铺设一块地垫供幼儿坐下进行师幼或幼幼互动。角色区、表演区都需要宽敞的场地,这两个区域是幼儿跟据主题进行对应角色游戏的地方;美工区、阅读区、科学区就一定要投放桌子以便幼儿操作;阅读区和建构区最好能铺一块地垫减少噪音;美工区、阅读区和科学区是幼儿需要用眼的地方,所以尽量安排在光线明亮的地方;美工区、角色区需要用水,最好安排在附近有水源的地方。

各区域间的布局要求不同但是可流通的。如在主题活动“哇,太美味了”中,美工区就可以成为角色表演区的“食品加工厂”,还可以成为制衣厂让幼儿制作“厨师的工作服”。

主题区域材料投放

区域材料的投入在不同年龄段各有不同: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且分不清你我,材料的种类要少但数量要多;小班幼儿已有经验不足,对低结构材料兴趣不高,对高结构材料如仿真模型、成品玩具等更感兴趣,所以针对小班幼儿投入高结构材料为多。这样才能满足小班年龄对材料的需要。中班幼儿已经有合作游戏的需要,所以要增多材料种类和提供一些提升操作难度的材料。大班的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所以提供一些开放式和低结构材料更能提高幼儿的操作与游戏的能力。

二、主题区域游戏的组织

主题活动前可先让小组在区域游戏中探索和发现,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在区域中自主游戏,进一步巩固主题活动内容,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通过主题区域游戏的开展,可以让幼儿进入深度游戏,以主题区域游戏课程《玩具骨碌碌》为例。

(一)流程设置

第一步:开始部分。主题区域游戏从引入新的和未被注意的材料开始,以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讨论游戏中材料的选择、放置的注意事项和一般要求,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以内。如教师出示玩具车引起幼儿的兴趣,再出示并介绍小球、纸巾筒、小汽车实验记录表等新材料,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也可以开展“骨碌碌”运瓶子的运动游戏,体验用身体骨碌碌滚动的乐趣。

第二步:中间部分。幼儿进主题区域操作如在益知区幼儿自由进行“滚滚乐”实验游戏,教师提供光滑与粗糙的斜坡学具以及小球、纸巾筒、小汽车等物品,幼儿进行实验,对比在光滑与粗糙的斜坡上物体哪个滚的更快;建构区中幼儿用瓶子垒起保龄球,用奶粉罐、纸巾筒滚“保龄球”,直接感受滚动来的刺激与获得物体滚动的经验;这时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观察和分析幼儿是否对材料感兴趣,是否会玩,什么材料适合对应能力的幼儿,思考可以提供何种层次的材料,幼儿是否需要帮助等等。如在“滑滑乐”实验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支持鼓励幼儿大胆猜测问题,通过实验设法验证问题。

最后一步:结束部分。这是小结、分享与评价游戏的环节。教师通过手机录下幼儿在主题区域游戏的视频与幼儿分享并进行小结。通过观看视频让情景再现能让幼儿更轻松地分享与评价,能更直观地总结实验游戏中的结论。这部分主要是让幼儿谈谈刚刚玩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二)指导策略

主题区域游戏指导策略有三种,第一种是平行式干预。当幼儿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游戏玩法时,教师可以在幼儿附近操作同样的材料或玩与幼儿相同的游戏,但不与幼儿进行直接的言行互动,而是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暗示指导,利用自身的行为进行示范。第二种是交叉式干预。当幼儿的游戏推进困难需要教师指导或者幼儿主动邀请教师参加,教师可以角色身份进入主题区域游戏,与幼儿的互动要促进幼儿思考和推进游戏的发展,最终实现指导的目的。举个例子,在主题为“玩具骨碌碌”的益智区的“滑滑乐”实验游戏中,有几名幼儿不知如何进行实验,教师可以玩伴的身份主动与幼儿一起玩,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无痕地引导幼儿掌握实验方法。当幼儿在记录实验结果中对表格不太理解而请教老师时,教师就可以直接介入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第三种是垂直式干预,当发现幼儿间产生争执或攻击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用行动与语言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达成共识。

三、区域游戏与集体教学活动交替结合

集体教学活动前先让幼儿在区域中探索和发现,集体教学活动后让幼儿在区域中或进行规则游戏或进行带有学习任务的游戏,也可以进行自主游戏,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如主题区域游戏课程《蜗牛的故事》中,幼儿无意中对蜗牛产生兴趣,教师从而生成课程。首先在集体活动中讲蜗牛的故事,了解蜗牛种类、结构与生活习性,然后在观察区域让幼儿饲养蜗牛,最后幼儿在各个区域围绕蜗牛主题开展区域游戏。课程的安排,可从形式上减少集体课时,一个主题游戏每天用一个小时完成,这一小时里可以是集体活动与区域小组游戏交叉进行,可以是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还可以全是区域小组游戏形式进行,总之都围绕同一主题开展游戏。

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更适宜的课程。没有最好的游戏,只有更具价值的游戏。我们要以儿童为本才能构建高质量园本游戏课程。以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教研,我们的探究与实践还在前行……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秦元东 陈芳.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

[3]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指导策略[J].沈瑾.江西教育,201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