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德育满溢时代性和新鲜感——以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德育工作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让学校德育满溢时代性和新鲜感

——以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德育工作为例

王金强 王澍汀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262200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开展宽基德育,夯实育人阵地,让德育更常态;突出主题德育,润泽育人根基,让德育更鲜活;深化联动德育,凝聚育人力量,让德育更融合,充分发挥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学校德育 德育课程 文化润泽 家校协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努力拓宽“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工作路径,通过深入推进宽基德育、主题德育、联动德育“三位一体”,充分发挥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开展宽基德育,夯实育人阵地,让德育更常态

1.建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学校以此为引领,根据每个月份的文化传统和节假特点,将德育细化为“责任·效率”“亲情·美德”“文明·礼仪”等十一个主题,涵盖了实践创新、公民道德、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每个宽基德育月,组织开展学科教学、团队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强化,使德育活动主题化、内容系列化与活动形式多样化。如:五月“劳动•恩情”主题,“变废为宝”创作一件艺品,开展“我当一天家”体验活动,到实践基地进行劳动体验,引导学生做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学生。

2.增强学科育人意识

积极推进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明确学科教育功能定位。发挥好思政课程的铸魂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全面发掘国家课程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内涵,实现全科德育、全程德育。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各类专题教育。

组建学科育人共同体,丰富理论,注重实践,把学科育人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各学科教学设计基于“先育人目标,后知识目标”的整体理念,学科知识点体现育人指向,课堂授课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力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加强场所建设、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提高105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强化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举办体育节、艺术节、校园美食节、东坡文化节、读书节、图书大集等校园节日活动,以节日带动活动,以活动加强育人。如:10月份举行体育节,持续1周时间,包括特色项目比赛和大型运动会,评选校园吉尼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建设现代化烹饪教室,组建烹饪社团,开设烹饪课程,探索出一条“以烹饪技艺为载体,以饮食文化为核心,以餐桌礼仪为着力点”的特色烹饪课程模式。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提高劳动素养。

学校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起分层分类宽基课程,每周三下午最后两节课进行走班式社团教学。组建理化生实验兴趣社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深化组建艺体社团,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突出主题德育,润泽育人根基,让德育更鲜活

1.追根溯源,挖掘底蕴深厚的文源文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实验初中是公认的密州文化发祥地,设立孔子塑像,每学期举行集体诵读《论语》、开笔破蒙等活动。编写《文之源》校本教材,开展“仰圣贤,明校史;立壮志,圆梦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做好优秀文化传承、创新。

2.凸显特色,传承博大精深的东坡文化

学校是全国东坡学校工作委员会理事单位,以“学承东坡,宽基成长”为宗旨,通过打造以“廊”“墙”“图”为主要渠道的教育阵地,研发东坡系列校本教材,开设“东坡文化”课,举办东坡文化节,传承“爱国、尽责、博学、达观”的超然精神。

3.凝聚人心,拓展愈久弥新的红色文化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学校在校园内建设红色文化长廊、班级红色文化墙等。组织师生到尽美红色文化小镇、刘家庄抗战纪念馆、臧克家故居等保留着诸城人红色基因的文化景点,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三、深化联动德育,凝聚育人力量,让德育更融合

1.注重家校社协同,凝聚三方合力

学校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沟通渠道,建设网上家长学校,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联系本地综治、公安、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五老”队伍的作用,搭建社会育人平台。

2.落实家长学校制,完善课程体系

完备家长学校组织管理机构,落实每学期4课时的家长学习任务。利用亲子共成长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各班级微信群等传播途径,免费推送各种家长课程资源。开展亲子共读书、亲子共写家书、家风家教家训评选等活动,引领父母伴随孩子共同成长。

一系列工作,使满溢时代性、趣味性和新鲜感的学校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促成了学生主体观念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而这反过来,也为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