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

倪盼伊

内江市威远县东联镇靖和小学校 642450

摘要:众所周知,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作业改革作为减负的重要方式,并提出诸多作业改革要求,如精炼作业内容,减少作业数量;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趣味;优化作业评价,达成预期效果等。由此可见,在实施数学教学时,要想弥补传统作业不足,教师要以“双减”为指导,以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和作业评价为抓手,减少低效作业,增加有效作业,由此做好作业的“加减法”,实现提质减负,助推学生的发展。基于此,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引言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迎来了新的教学改革,除按照“双减”要求将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外,还需要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以便于学生在完成课堂知识后,可以有更适合的课后作业助力其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内容,进而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一、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的意义

“双减”政策引领下,全国各中小学以实现教学改革重要目标为根本,积极优化教学结构、优化作业设计,以期从根本上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师容易布置过量、过难的作业,但这些作业内容的布置真的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吗?实际上,很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缺乏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仅将作业当作任务完成,很可能熟悉了解题套路却不知道解决数学问题的内在逻辑。因此,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十分必要,巧妙的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完整的作业思路为学生提供参考、难度递增的作业内容可强化训练效果,以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概言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解题能力,让小学生从焦虑、厌学的数学作业情绪中走出来。此外,新课改引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升级,多样化、多样态的教学模式已初见雏形。但课后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其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却存在一定程度不匹配的问题。因此,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迫在眉睫,只有课后作业这一部分同步升级,才能够达到预想中的教学效果,最终构建出高效、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模式。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的策略

(一)增加课堂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一些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往往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不过小学数学的抽象性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相关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趣味性元素,为他们进行一堂富含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完成作业的兴趣便会提升。如在数学的一些立体几何课程当中,小学数学教师不妨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分解,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点,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课堂作业也应如此进行,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去找寻富含趣味性的元素,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如如何计算教室的体积等,可以让学生动手去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高,这样一来课堂作业的效率将获得极大的提高。此外,课堂作业的形式其实并不限于书面作业,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检测,并对提问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欲望。

(二)作业具有情境性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发挥情境设计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学者按照不同的依据将情境分为不同的类型。吕传汉和汪秉彝两位学者认为数学学习活动情境可以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将数学情境分为个人、社会、职业及科学四类。其中,个人情境将焦点聚集在与自己以及家庭和同伴群体有关的具体活动方面,如游戏和体育等;职业情境将焦点聚集在劳动活动方面,如测量和质量把控等;社会情境将焦点聚集在团体(地方的、国家的乃至全球的)活动方面,如公共政策、国家统计等;科学情境将焦点聚集在将数学应用于自然界以及科学和技术相关的活动方面,如气候、遗传学、数学世界本身等。情境性的作业设计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以及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设置多样化的情境,将数学问题镶嵌在实际情境中,充分发挥情境的育人功能,提升作业的趣味性。

(三)设计绘制型作业,“画”中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教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例如,学生可以迁移艺术类课程的经验,用于绘制各种数学图表,辅助构建数学认知。对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研读教学内容,探寻其与艺术学科的联系,设计绘制型作业,助力学生在画中学习数学。以“圆的面积”为例,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操作活动,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还获取了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该内容前,学生还学习了其他平面图形面积,如正方形、长方形等。思维导图是学生梳理知识、发现知识关系的“工具”。由此,教师设计绘制型作业:“请大家想一想,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及其面积计算公式。绘制思维导图,展现自己联想到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些内容中的共同之处?都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老师期待大家的作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先回忆数学所学,初步建构知识结构。接着,学生整理每一个知识点,建立思维导图,用直观的框架呈现知识间的联系,由此完善知识结构,从中挖掘出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学习数学的“法宝”,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四)重视分层作业设计难度,提升课后作业完成实效

重视分层作业设计难度,提升课后作业完成实效,这是基于“双减”政策要求提出的作业设计思想。当前小学生学习能力还处于培养提升阶段,这个时期的作业设计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对数学学科学习产生持续学习兴趣。因此,作业设计难度要适中,不可难度过大,从而使学生作业完成效率和质量都降低,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设计难度也不可过低,导致学生认为数学学科玩玩就可以学会,产生骄傲心理,同时过低的作业难度也将使作业失去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难度时,要综合考虑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有效控制作业难度。如“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知识点学习完成后,教师需要明确学习这个知识点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设计作业时,需要考虑的是题目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想法,是否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锻炼,是否可以助力学生掌握知识重难点,是否考虑到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存在诸多问题,学校、教师都应当积极调整和改变,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创新作业设计,完善课后作业指导与管理,争取优化数学题目和解题思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作业布置应当响应减负增效的号召,减少数学作业量,创新设计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岩.小学数学作业创新研究[J].读写算,2020(31):18+20.

[2]查荣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甘肃教育,2020(21):130-131.

[3]马玉萍.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学周刊,2020(33):49-50.

[4]白丽琼.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性[J].试题与研究,2020(30):46-47.

[5]黎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浅析[J].小学教学参考,2020(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