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何丽斌

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128

摘 要复述课文是故事性文本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升语言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统编语文二年级教材,从插图导向,搭设复述的台阶;关键词助力,架设复述桥梁;提纲引领,提供复述支架;角色沉浸,升华故事情感;想象托举,生成创造性内容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复述能力,努力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复述能力 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中,复述课文是故事性文本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升语言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统编新教材着力通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编排,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由浅入深地分布到各个学段各个单元教学内容之中,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从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要下雨了》等课文就渗透了概括课文的训练,试着说说故事;二年级上下册有十多篇课文有复述要求。在各学段安排的是阶梯式复述——低段:借助提示讲故事;中段:简要或详细复述;高段:创造性复述,并且科学安排相应的课文或单元进行训练。同时,复述又不同于背诵,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可以发挥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既鼓励“用自己的话来讲”,又提倡恰当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课文复述能力的培养,优化对复述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插图导向,搭设复述的台阶

统编教材的插图,精美又有趣,有的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有的帮助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有的则细致入微,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些插图是教材中不可忽视的资源,更是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好帮手。

《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的插图,紧密结合了课文内容,把小蝌蚪分别找到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青蛙妈妈的几个情景展现得栩栩如生,同时在不同的插图中,明显地呈现出小蝌蚪身体的变化,最后长成青蛙,指导复述时,要指导学生用好这些复述的抓手,边看图边复述;《要下雨了》一文中,插图展示了小兔子和燕子、小鱼、蚂蚁等小动物的对话,学生对照插图,结合文本,就能更好地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的原因。讲故事时,借助这些插图,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线索,把握故事情节的先后,为复述课文内容提供有利的台阶,一步一步把故事复述完整。

二、关键词助力,架设复述桥梁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为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重点内容,有效地进行复述,教师需要一双慧眼,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并利用这些关键词语串连起课文内容。《小马过河》一文的课后练习是“试着用提供的四组关键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这些词语为学生的复述架设了桥梁,一行词语一个故事情节,按照顺序先分后合,降低了复述较长故事的难度。《小毛虫》课后的提示性问题是“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也指向了语言表达。教学中,紧扣课后练习的关键词语“小毛虫、茧、蝴蝶”,小毛虫的两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可怜、笨拙”、“尽心竭力”、“轻盈灵巧”等形容小毛虫的词语,再细一步地加入“趴、挪、爬、编织茧屋、飘然而起”等动作的词,复述时,学生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可以是用自己的话讲,还可以根据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讲故事。这些关键词为学会说呢过提供了一根拐杖,借助这根拐杖,帮助学生把握了故事的重点,又展现了学生复述内容的空间。借助关键词句的提示,学生由词语积累到语言运用的转换,最后达成了讲故事的语言训练目标,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纲引领,提供复述支架

提纲展现出的是一篇课文的主要架构和脉络,“复述支架”的出现和支撑,降低了复述的难度,这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对文本的理解,适时展示课文的提纲,让故事情节清晰起来,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结构,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是把握教与学、学与用的最佳契合点。

提纲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呈现,如二下的《羿射九日》一文,课后习题是“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份表格呈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的简要概括,教学时围绕表格,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个课文支架,由点及面,在复述时按顺序丰满三个部分的内容。《蜘蛛开店》的“蜘蛛网示意图”,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示,将重点的词语“一整天”、“一星期”“终于”“足足”等逐一添加,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支架。在精读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这张示意图讲一讲蜘蛛开店的经过,有了支架支撑,学生愿意说也有序可循,初步复述故事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四、角色沉浸,升华故事情感

低段大部分课文故事性强,童话故事居多,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都充满童趣,符合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对于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可以链接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角色体验,并把内容复述出来。

《青蛙卖泥塘》一文中,几种动物分别对青蛙的泥塘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并且都是按照自己喜欢或自己的生活特点进行叙述。教学中,让学生戴上动物的头饰,分别走到“小青蛙”面前,根据课文情节来演一演它们的对话。《小毛虫》的教学结尾,可以设计延伸环节:小蝴蝶飞呀飞,看到树枝上有一条小毛虫正在笨拙地挪动身子,它会怎么说呢?借助小蝴蝶之口,还原课文内容,回顾小毛虫生长蜕变过程,用自己的话组织,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角色表演进行课文复述,学生的表演欲满足了,沉浸在课文的角色中大胆表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复述就能更加生动和形象。

五、想象托举,生成创造性内容

不难发现,现今很多课堂上,教师已经重视到了复述方法的指导,但是学生的复述往往还是不得要领。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仅仅注意了文章表层的语言,以至于复述时只限于语句上的重复,缺乏创造力,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形象进行信息转化,在头脑中产生新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一起陈述出来。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的课后练习中要求: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这些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除了文中的语句之外,要把欢乐祥和的泼水场面描绘出来,还需要把周总理的动作、语言、甚至是神态,通过想象复述出来。如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发挥想象——周总理把清清的水泼洒到孩子们身上,他微笑着说:“祝你们健健康康,学习进步!”周总理把清清的水泼洒到老人们身上,他高兴地说:“祝你们笑口常开,健康长寿!”……想象使复述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古诗的意境悠远深厚,是训练学生发挥想象、复述意境内容的较好题材。《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忙”字,就可以想象出多个画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娃娃们忙着做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他们忙着拿好风筝和风筝的线出门去”,有的说“他们忙着叫上自己的同伴一起去”“他们忙着比一比谁放得高”……有了这些想象内容的托举,学生在说一说诗意的过程中就有话可说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的话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并践行。从低年级开始,优化复述教学,把复述的方法逐步教给学生,有效引导学生精准把握故事情节,并学习准确、规范、有序的语言表达。激发语言思维,提升语言表述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建构[J].小学语文,2019(1/2):4-11

[2]姚克芝.感受语文复述在语文学习中的精彩[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3]奚志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文复述[J].小学教学参考.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