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农业政策学》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李燕娥, ,张祎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60001

摘要:《农业政策学》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凯里学院农林经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基础,考虑黔东南州三农发展建设的需要,结合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有关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容。本文主要从课程概况、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建设管理、课程建设的成效、以及课程建设的特色等几个方面来叙述课程建设改革的新路径。在探索课程建设的新路径上,教师选择有针对性地培养有意向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的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帮助学生申请学校的大创新创业课题及项目,用于科研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能力和解决能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成效;方法

近几年,在课程建设上学校一再强调要改革要创新,过去在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教学时,往往只是做到点到即止。而在新农科的背景下,不仅是在教学的内容上,在教学的形式、方法还有学生参与度上均有变化。

一、《农业政策学》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农业政策学是分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从2018级开始,列为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故无后续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对大学三年所学相关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的整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该课程的基本要求有:学生能够掌握市场、政府、政策三者间的关系;农业政策的特征、属性;农业政策的主体、客体;农业政策的制订、实施、调整;农业政策效果的分析与评价等基本的政策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现行我国农业的有关政策如农业科技政策、农业土地政策、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讲授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课堂交流。

(二)课程内容

凯里学院《农业政策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基本、重要的农业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内容分为上篇和下篇,其中上篇主要是关于农业政策执行、评估等基本理论;下篇主要是农业政策各论,其中包括农业土地政策,农业金融政策,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业人力资源发展政策等。

根据《凯里学院校内专业建设评估实施办法》的评估项目进行自评,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来进行评估。一级指标有: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考核以及课程特色创新等;二级指标有:教学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队伍结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师德师风与团结协作;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实践教学;教学条件包括教材及相关资料、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与器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制度的执行、考试环节等。根据评估的指标,本门课程最终评分为90分。

(三)建设过程

《农业政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部制定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强、开课面大、影响广泛的特点。自2012年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以来,2010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开设了农业政策学这门课程。2012年——2022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一直在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从最初的课堂理论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教学,同时辅助黔东南州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地方政策等。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方向考研有大部分选择农业政策学作为考试科目之一。

(四)建设目标及发展思路

通过教研室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农业政策学》课程改革由最初的教学范式改革,从要求老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坚持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到之后的课程思政,鼓励老师探索思政式的教学途径,在输入专业知识的同时,强调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强调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的方针与导向,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再到后来的高质量教学改革,不断扩展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分析实地的农业发展案例,深入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演进,培养了学生课程思政的思维,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课程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课程思政的思维。并且通过扩大教学实践基地,使知识实现课程输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输出的闭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增加当地经济效益,改善教学条件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堂讲授

教师课堂讲授时,主要以选用的教材为准,此门课程自2012年开始,主要选用了两本教材,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和孔祥智的《农业政策学》。除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外,教师课堂讲授还加入了课外的部分内容,如自2012年以来的一号文件中的核心内容,在讲解对应的章节时,会补充入课堂讲授中。在课堂讲授时,下篇的每一个核心词汇都要给学生讲透,如农地流转、剩余劳动力、农产品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税收、农业补贴等。同时,还辅助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之以大量的多媒体(照片、电影片断和视频资料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农业政策学的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组织学生观看近期附近村寨的宣传标语、近期国家关于农业政策、国家领导人针对农业发展方面的讲话等方面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对农业政策的制定的执行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国内农业政策执行评估制定的经验,为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农业政策学》下篇的每一章都辅助以案例,案例的讲解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包括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功的案例的成功因素以及发展失败案例的失败原因;农地流转的具体做法与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与方法;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原因及转移的具体情况等。

(四)实践教学

《农业政策学》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正确理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关概念、知识和内涵;认识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掌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增强对农业企业管理的理解和建立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概念;调研当地农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了解当地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等。

三、教学管理

(一)教学文件

任课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明确课程发展方向,做到了有文件可依,增强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性,认真按教务处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文件主要包括:教案、讲义、课件、教学日历、教学计划等。

(二)教学制度执行

一是各学院提前下达教学任务,一般是在上个学期的期末下达下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位教师能有充分的时间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二是分院领导、教学督导适时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由学生信息员负责基层教学监督,认真填写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表,分院不定期召开教学信息员会议,并根据信息员反馈的意见通知责任老师进行整改;各班教学信息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四是专职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就业实力”为出发点,制定了学生实践教学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实践活动.

(三)作业与考试

本门课程一个学期大致安排三次左右的书面作业,占总成绩的10%;课程的课堂讨论及表现,占总成绩的10%;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10%;考勤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农业政策学》课程考试要更多体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需要考察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考试的内容可以包括概念(比如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小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收集整理习题与练习,建立学课程的试题库,并随着课程建设的进程而不断进行修订、调整。在进行考核时,选择题一般是不定项选择,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更高,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学会合理应用。

、课程建设的成效

(一)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学水平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分,掌握农业政策分析框架、农业政策制定、农业政策执行、农业政策评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法律体系、农业土地政策、农业金融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农业价格政策、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对外开放政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策、农民合作社政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粮食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农业资源与环境政策、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等内容。在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结合范式改革、课程思政、高质量课程教学等方式方法,贯穿课程的全部内容。

2.结合当前的政策及经济理论界的新观点

讲解《农业政策学》农业土地政策这一知识时和目前乡村振兴的“易地扶贫搬迁”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观点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结合了实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优秀期刊杂志,如《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农村经济探讨》、《贵州农业科学》等。从课程开始,就将2012年以来的一号文件的文档发到班群里,让学生一个文档一个文档的阅读,在讲解具体的章节时,将一号文件里面的内容穿插在章节内容里,同时,也在课堂考核学生课后学习一号文件的情况。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农业政策学》农业土地承包继承权这一知识的讲解时,可结合班级里目前面临这种情况的同学,让他们提出自己目前的现状,然后根据他们给出的问题,全班同学给出答案,结合实际问题来讲解知识点,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同时,也解决了同学们在生活遇到的困难,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参与度。在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时,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由经历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同学来谈谈所在的村如何来具体实施这项工作的,并且找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来讨论。

(二)讲解、调查、专题讨论相结合

1.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形式多样化

课堂45分钟,在备课时,一般前面15——20分钟由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点,中间10分钟穿插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发言、视频播放等环节,剩下15分钟,教师对学生案例分析的答案,小组讨论的情况做总结,最后教师再将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再一次做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提出具体的要求。实践教学中,根据课程进度和内容,安排了不同的专题,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然后当授课进度达到中间环节时,利用几分钟来展开探讨,采取演讲、辩论等方式,使得相互启发,增强理解并加深印象。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2.采取“参与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全部的时间都交给老师;通过课程改革,第一步由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农业政策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把学生引入门;第二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专题,进行调查。可以选择同学们的家乡或者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县、镇、村作为专题调研对象,第三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调查任务,写出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和专业知识的特点,确定讨论的专题,开展研讨。通过这三步,充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课堂以“学”为主。

(三)遵循学科专业属性,立足当地,服务于当地经济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定制详细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流程和细致的工作安排,按照课程内容划分为农业土地政策,农业金融政策,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业人力资源发展政策等让学生深入贵州省农村进行社会专题调研;

其次,教学范式改革必须与当地的农业企业经营活动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与生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好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校友单位等资源,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农业政策学授课中增加参观访问、考察、社会调查、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跟踪企业、了解情况,增加学生对农业政策学课程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管理理论,增长管理才能;

最后,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行“3+1”教学改革,以“班村共建”模式建设,在现有的实习基地中,如寨碧村,可以不定期让学生下到村里为当地村民提供农业政策的宣传或者咨询等或者可以在假期让同学们回去了解自己所在的村都有哪些好的农业政策。

五、课程特色

(一)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为了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在教学管理上制定了“走出去、请进来”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和到企业去学习,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政策学课程的教学。

(二)教学形式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农业政策学课程需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农业政策学课程核心能力,让学生与未来的工作岗位进行零距离接触,如《毕业设计(论文)》等的教学及课外活动训练的指导,言传身教,现身说法,使得教学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走出去,把课堂移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这样能够更好地锤炼学生的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技能,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刻进入角色,信任岗位工作。

(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促进了教研教改

每学年安排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调研,还在教研科研方面进行合作,在申报课题、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藏水兰,吴奇峰.“互联网+”时代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15)

[2]苏欣,何瑛,顾海霞.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双一流”高校经管类课程建设与优化[J].高教学刊.2022(08)

[3]徐文婷,屈小静.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2(05)

[4]李照红.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探讨[J].课程教学.2021(03)

基金项目(课题号,JG202102):本文系凯里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项目名称:构建《农业政策学》线上线下双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李燕娥(1986.06—),女,苗族,贵州福泉人,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农地流转及农地征用相关问题。

  第二作者:张祎,(1991.08——),女,苗族,贵州凯里人,贵州大学生物工程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