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引导思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30
/ 3

创设情境引导思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徐倩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独立课程,但实际上它涵盖的小学课程内涵却十分丰富,教师若仅限于对本门学科课程知识进行理论教育,则无法适应学生需求,传统教学思维模式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又会使教学枯燥无味。新课程改革实践与推行,都需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其它课程知识。本文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基础教育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我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法治;教学思考;策略探析;创设情境

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学生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考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有效的教学在学生的思辨成长和深度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调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往低效的教学模式。真实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辨和感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

小学生本身有着活泼特性,在上课时易产生精力不集中现象,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理解较为抽象。教师仅仅机械地讲述知识点,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丧失。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但由于道德教育主体内容和法治教育存在紧密联系,于是教师尝试利用道德主题来逐步讲解法律知识。在教育课程变革的社会大环境背景下,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充分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课程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方式更易于引发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共鸣,增强教师学生间情感双向交流,以便于更好地去适应学生个性化思想教育需要,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按照趣味性原则来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考能力。教师在要注意关心学生,掌握好其学习兴趣所在,在课堂讨论中此问题为主要切入点来设计思辨题目。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备来展示照片、录像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提高课堂和教学活动兴趣。

2、激励性原则

小学生虽然年纪相对较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但由于他们天生具有着很极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愿意主动展现出自己,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关注,其自我表达的愿望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在主动学习知识与自主思考问题上也会变得越来越主动。所以道德与法治知识教育都必须充分利用好学生思维活跃特性,坚持教育激励性原则,从课堂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良好逻辑思考能力。对积极的思想活动,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如有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一些思想观点,教师更要给予其称赞和表扬。对待学习思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也要注意多加予以正面引导,善于从中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3、系统性原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独立逻辑思考能力,形成一个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始终坚持课程系统性原则,强调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完整性,指导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道德认识系统。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对知识点内容的详细介绍,要自觉引导学生重温旧知识点,避免使其发生"边学边忘"现象情形。除此之外,在学生完成复习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必须认真细心地制定好复习方案,引导每位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引导其全面系统化地复习完本单元中所有知识点,建立起健全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如今,尽管应试教育已不再持续,但成绩的高压之下,更多的教师与家长对非重点科目的重视程度下降,甚至产生“应试而不学”的思想。这些错误观念也困扰着部分学生,使学生从心灵上对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关注不足,学校也未能将思想道德与法治列入重点学科。由于缺乏对理念的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都不高,更不用提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要点是将课堂形式更加多元化,使课堂教学显得更为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由于主要采取传统教学、课堂听讲的方式,单调乏味的课堂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积极性。而且,也因为传统课堂教学内涵不够充实,重复案例较多。

3、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学习兴趣低落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道德与法治则是一个旨在培育具有优秀品德、乐于探索和热爱生活的学生的新课题。本课程的目的不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而是在教学中养成学生的习惯。然而,结合教学实践,教师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全班只能听从教师的声音。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很少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实验和体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在课堂上的规定和布置来学习。因为没有实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学生所得到的道德认识教育就很难转变为真正道德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很低下。

四、基于核心素养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

1、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相对而言,《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虽然主要具有道德理论内涵,但也会引起教师们对课程的误解。所以,道德法治教学要在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教师们应转变过去一味依靠课堂的单调方式,注意给学生合理创设课堂情景,并利用丰富多样的情景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让学生课堂上真正“活”起来,促使他们在情景熏陶下紧跟时代脚步。比如,当教师讲授“安全生活”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播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教育视频,为学生提供教育故事,并介绍相关知识点,同时指导他们从视频中总结危险原因与处理对策,让他们能够更加直接的掌握课文中的课文知识点,以此提升教师课堂的效果与教学质量。

2、进行学科主题整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宗旨是不仅主要是为了培育广大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观念,而且主要是为了让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和工作生活中正确运用社会主义道德法治知识。这一点只取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主要教学研究对象,而且还取决于道德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当教师在讲述关于道德与法治方面的一些有关内容时,要想更好地去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与法治素质,教师就需要进行跨学科方面的专题教育,形成“大教育”的理念。比如,当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本上教导学生“美丽的校园环境“时,引导学生参观校园。在学校门口,加深学生对校名的理解;在教室内,引导学生们认识每一个美术室、音乐厅和教师办公室的功能。这些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有助于学校增加对学校的了解,也能够进行维护校园等活动。

3、鼓励实践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忽略学生的实际探究行动,这是传统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较差的根源所在。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教师们应当注意教学重要性。尽管小学生未能掌握认知技能和理解能力,但小学生活泼、探索性强的人格特点却给教学带来方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在教学中,学生应当自主练习,并与其同学适当协作。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这也与学校核心素质教学的宗旨相吻合。例如:“我在这里长大”为例,当教师在介绍知识点之后,可以为小学生安排“拍摄视频片段”的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制作家庭生活及其他活动中的录像片断,或拍摄日常生活的录像片断。在课程上,允许学生展示他们的视频和分享他们的经历。通过播放短期录像,他们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家、邻居”和“生活”的含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自主性和生活实际能力。另外,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教师也应及时进行反映,并尽可能地积极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矫正学生的不良言行,从而培养他们在教学中的自尊,以达到专业基础素养的教学目标。

4、由“教师控制的课堂”转变为学习共同体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行为呈现去中心化、泛在性,给传统课堂的教与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和定位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原来以教师授课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方式将面临淘汰,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将会逐步形成更加公开、公正、民主和谐的教育学习生态。一方面,教师逐渐由课堂“控制人”的角色向学生“引导者、陪伴者”转变,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学习形式孕育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教师除应满足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悟,通过师生间知识的交流互动与探讨,学习知识共同体之间的协同助力,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5、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学生实际情感体验

当前许多学校教师们都还没有真正重视培养学生内心的实际情感和感受,学生只能在学校课堂上去听,并没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上,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并不能真正起到养成提高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法治意识目的。所以教师讲课不应该单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重要知识点,应让学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知识真正贯彻应用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得到亲身感受,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注意到日常生活过程中点滴生活细节,从而积极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图书馆查教材中提到的书籍等,并让学生注重过程中陌生人对自己的态度,还有一些特殊的待遇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与祖国的关心,学校还可据此开展学生感恩教育。教师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改教所活动等,由派出所民警为学生详细介绍实际案件,尤其是法治知识,增强学生自身的一些法治意识,因为派出所民警在学生的心里有极强的榜样意义,学生会下意识的学习。还可以组织去儿童福利院做义务志愿者、打扫家具等,让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去认识,培养品格养成的重要意义,从而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社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同时教师可以跟家长就行沟通,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学生最重要的老师。”所以教师可以让家长在学生面前做好榜样,多讲解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6、给予教学留白,提供思考空间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保留空白”,最开始,“留白”指的是中国艺术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即在艺术作品中留下适当的空白,给予观者想象的空间。心理学专家指出,人在学习认识新事物时,如果发现参考信息不够全面,将会自动去联想已经完全掌握的东西直至最后拼凑归纳出一个完整的事物。这一学习过程将会让人形成深刻印象。道德与法治教学上,教师应注意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在信息材料基础上适当地设置一些教学“留白”,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体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

例如:在讲授“这些东西哪里来”教学内容时,当学生得知身边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文具、日用品等都是由原材料经过一次次加工而成,当学生认识到在世界上的有很多商品都包含“中国制造”,为我国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而自豪时,提出问题:“制造和创造的差别是什么?、‘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分别代表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发展‘中国创造’呢?”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来展开思考,并把思考成果整理在本子上,下节课再进行分享交流。在此过程中,创造“开放性”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结束语:综上所述,想要达到优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感受道德与法治常识;积极地把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治问题敏感性。为了加深学生的课堂体验,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与家长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加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29):0079-0079.

[2]沈振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20(2):80-80.

[3]关伟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善于将课堂交给学生[J].师道:教研,2020(6):159-160.

[4]周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0(12):73-73.

[5]黄俊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反思[J].新课程导学,2020(5):21-22.

[6]罗春儿.创设情境 引导思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求知导刊,2020(4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