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X 证书制度下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以武汉市交通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1 + X 证书制度下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以武汉市交通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

喻汉芳

武汉市交通学校  湖北省 武汉市430205

摘要:1+ X 证书制度的实施间接地拉近了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给校企深度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1+ X 证书制度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原产地”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培养适应职业岗位,具备基本合格素质的初级“劳动者”【1】。随着社会和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从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以中职为起点的中高贯通培养更加符合复合型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由此中职升学已成为主流趋势。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巨大挑战。1+ X 证书制度的实施间接地拉近了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给校企深度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制定合理的专业 1+X 证书融通的课程体系,是各试点中职学校的首要工作,面对“1+X”证书制度带来的机遇,学校专业部紧跟新一轮发展机遇对于智能制造专业群如何实现“1+X”证书制度书证通融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构建基于“岗课赛证”智能制造专业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托起人才培养新高度。

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是以智能技术为指导,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自动化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我校较早设置的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等专业采用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独立序列的课程设置与新技术、新业态所产生的岗位不匹配,不能达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偏离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因此建立机电技术应用、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多专业整合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必选项。经过几年探索实践,我们构建了基于“岗课赛证”智能制造专业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能”为核,“课、赛、证”联动的“课证融合、课岗融通、课赛交融”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推进岗证一体的技能证书考核,评测分析学生职业能力达成度,为专业诊断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培养“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多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遵循专业与证书契合原则遴选X证书

专业所选择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聚焦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反映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满足个性化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为学生未来中高贯通培养、技能提升认证提供支撑,因此在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选+可选”的若干证书配置。在分析基础上,将智能制造专业群职业资格证书设置为7+2个,分别是“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激光加工技术应用”等7个X试点证书和2个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T)证书(号注明),详见下图:

所属专业群

专业名称

及代码

职业资格证书或

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制造

电梯安装与维修

保养660206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T)

1+X电梯维修保养技能等级证(初级)

工业机器人技术

应用

660303

(1+X)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证书

或(1+X)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证书

机电技术应用(660301)

(1+X)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证书

焊接作业证

汽车制造与检修(0660701)

(1+X)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证书

(1+X)汽车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初级)证书

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660201)

(1+X)激光加工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等级(初级)证书

(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初级)证书

三、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群搭建“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顶层拓展”的“三层课程体系,对接不同类型 X 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全程融入“德技并修、五育并举”,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构建模型如图所示。

公共基础平台是学校层面不分专业而进行统一规划的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历史、劳动教育等必修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主要包含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通用技能课程两类,着重对学生基本职业理论、素质、能力的培养。

对接职业岗位群而分方向设立的专业课程,将课程与岗位标准联系起来。学生依据群内专业进行核心能力学习和技能培养,从而实现与岗位的接轨,促进学生就业。

专业拓展课程则是在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横向丰富、纵向进深的体现群特色的课程,将这些课程按专业方向的不同差异化呈现,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竞争力。

这里的“共享和互融”,一是专业群层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群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元素,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同向同行。二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课证融合、课岗融通、课赛交融”的课程体系。根据中职学生特点,通过重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将岗位能力标准、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中职学历教育标准融合,将企业岗位认证课程模块引入课程内容,将电梯、工业机器人、焊接技能等大赛项目和行业技能比武项目融入课程,解决专业群技能人才系统培养问题。

三、1+X 证书与课程体系融通的做法

一是“X”与“1”完全融合模式。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通过课程内容强化、补充、拓展等方法进行完全融合,融合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学习测评等,满足“1”和“X”的要求。下表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表。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

工作任务

对应课程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初级)

工业机器人系统认知与搭建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

工业机器人结构与拆装

工业机器人系统程序开发

工业机器人运行与维护

机器人工作站综合应用

工业机器人系统调试与维护

工业机器人运行与维护

机器人工作站综合应用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初级)

工业机器人操作安全保护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机器人安装

工业机器人结构与拆装

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工业机器人运行与维护

工业机器人数据备份及恢复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

机器人工作站综合应用

通过教学实施,19级该专业“工业机器人集成运用”证书初级考证通过率为 89.5%。

二是将“X”与“1”对接融合的模式。X证书试点阶段,形成部分专业难以与X证书的技能能力要求对接。在融合前期,根据“X”证书标准中规定的职业素养、基础知识要求,以及职业技能知识、技能、能力要求,开展全面的梳理,对专业核心能力的教学载体课程或技能内容进行改造,形成1和X的交集。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调整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置换课程内容,调整后的“1”能够支撑“X”培训的有效实现。例如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增设《激光原理》、《激光设备装配调试及激光加工》等限选课程,置换《金属加工实训》课程部分技能学习内容,将“激光加工技术应用”证书的知识、技能点(激光设备的装调知识与技能)以及激光加工的岗位的规范操作及能力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即是证书培训。通过以上的措施,在19级班级教学中组织试点实施,“激光加工技术应用”证书初级考证通过率为 86%。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1 + X 证书实施有利于整体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X 证书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及与专业的相关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发展。通过基于“岗课赛证”智能制造专业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再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ISSN:1004-9290,2018年:

[2] 韦莉莉 .1+X 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及其价值指向 [J]. 职教论 坛 ,2020(01):150-153

[3]唐以志.1+X证书制度: 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16) : 5-11.

[4]符保龙,蒋文胜“1+X”证书制度下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u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