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术语翻译中的解码换码理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论文化术语翻译中的解码换码理论与实践

刘昕蓉

天津外国语大学 300204

摘要:本文通过对“顺应自然”这一术语在翻译实践种的分析,论证了生态文明术语翻译中的文化符号特色,并对“解码换码”在翻译种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解释说明,强调译者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语言解码换码能力。

关键词:术语翻译;解码;换码;语言功能

术语内涵

    2016年8月24日,总书记于《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在这段话中,“顺应自然”处于“尊重自然”与“保护自然”的一个过渡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中国人强调的“顺应自然”,其思想基础是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的部分,人应该融入整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忘我”。[1] 在商务印书馆的《古今汉语词典》中,“顺从”一词的解释如下:“顺服、服从。”如古诗名句:“远作辛苦行,顺从众多意。”(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2]

华语教学出版社的《汉字解形释义字典》第609页解释如下:

《说文》:“顺,理也。”《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理也。”《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顺”一词更趋向于一种“理”“道”,是名词逐渐演化而来的动词。

1. 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014:2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习近平著;英文翻译组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3)

1. China will respect and protect nature, and accommodate itself to nature's needs.—Quoted from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2014: 233

这句话不长,但是铿锵有力,尤其是从英文译文看出,这是一个把中国看作一个整体一个主要角色的治国之道,也是中国得以长治久安的通途。因为accommodate itself to nature’s needs中itself指的就是中国。

译辨析

在英文翻译中稍作梳理后发现,“顺应自然”一词,基本有两种译法,一种为“be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另一种为“to accommodate ourselves to nature”,具体例句如下:

1.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 发展。——《中国关键词》(第一辑) ,2016:38

(中国关键词(第一辑):英文/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翻译研究院著;韩清月、徐明强、蔡力坚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39)

1. It is an initiative that calls for respecting, protecting and be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is based on a key national policy 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green, circular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Quoted from KEYWORDS TO UNDERSTAND CHINA, 2016: 39

2.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014:20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习近平著;英文翻译组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1)

2. We must raise awareness of the need to respect, protect, and accommodate ourselves to nature, follow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ive high priority to conserving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its natural restoration.—Quoted from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2014:231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给出的解释如下,to be in harmony with 的意思是:to be in a state of peaceful existence and agreement,从字面上看,这个词强调了互不侵犯的和平与共存,甚至有达成一致的含义,但是这显然是人类将大自然拟人化的结果,因为首先人类与大自然是生存共同体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对等。其次,这两者是达不到完全和平共处的,人类需要利用认知和敬畏心,在可控的范围来开发利用大自然。

accommodate to sth. / accommodate sth./yourself to sth.的意思为:to change your behaviour so that you can deal with a new situation better.可见这种改变是单方面的,而大自然则处于新局势新情况的主导地位,从中西语言文化的理解上来看,上面的英译译文似乎都忽略了利用改造自然也要因势利导这一层的含义。那么英语中是否有更好的词来传达呢?

    这里可以用翻译中的解码换码理论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两个基本的语言层次,一个是语言表层,一个是语言深层,但是,翻译思维并不是简单的抽象思维,翻译思维的特点如下:

如果译者在复杂的思维活动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语义系统中的各项关系,为原语概念铣刀到译语概念系统的转换创造条件,则可以更全面完整地传递信息。

    具体应该如何实践呢?首先,第一步应该是透彻的理解,其次,在词语形态分析中,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工具,来仔细分析语义。在分析过程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会清晰地呈现出来,词项层和句法层可以通过寻找功能、结构搭配、逻辑分析得到完善的理解;再次,就是词语和段落背后的文化历史分析,忽视文化历史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分析判断的谬误。不同民族的传统、心理、思维方式、不同时代该民族语言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需要译者来综合考量。[4]

小结

由此可见,具备翻译思维,是译者的基本素养,也是对译者较高水平的要求。词语是在语言信息系统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的,没有组织过的词语,独立出现,便毫无意义,这样就可以理解,翻译思维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词语的句法组织程序,从句子出发,再进一步看到段落、篇章,因为翻译思维是延伸的,连贯的,也是有组织层次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段落、篇章中,体现的内涵和意思就不一定相同。

参考文献

林莺著:《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页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词典(大字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

吕景和编著:《汉字解形释义字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6年

刘宓庆著:《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年


[1] 林莺著:《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页

[2]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词典(大字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51页

[3] 吕景和编著:《汉字解形释义字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6年,第609页

[4] 刘宓庆著:《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年,第86-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