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效果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9
/ 2

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效果的临床分析

刘元媛

常州爱尔眼科医院

摘要:目的 研究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进一步探究在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屈光性弱视患儿进行研究分析,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6±1.8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通过进一步有效检查患儿裸眼视力以及在最佳矫正视力下进行并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比较两组患儿矫正视力前后情况。结果 屈光不正组46例(92只眼),屈光参差组54例(108只眼),两组患儿在性别以及年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弱视眼行屈光矫正3个月后患儿的BCVA较矫正前均有所提高,在屈光参差性患儿组当中,发现屈光参差组中患儿非弱视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及屈光矫正前后BCVA分别为(1.97±1.57)D、(0.09±0.12)及(0.06±0.10),弱势眼则为(4.96±3.22)D、(0.44±0.24)及(0.27±0.18),通过进行t检验发现患儿比较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而在屈光不正组当中患儿的右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屈光矫正前后BCVA分别为(4.66±3.88)D、(0.48±0.17)及(0.34±0.16);左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屈光矫正前后BCVA分别为(4.63±3.89)D、(0.51±0.23)及(0.31±0.13),如下表2所示。通过t检验得出矫正前后BCV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短期进行屈光矫正能够对儿童屈光性弱视治疗达到一定的效果,同时在相关临床当中采取视感知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有效地对患者双眼视觉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屈光性;弱视患儿;双眼视觉;屈光矫正;效果分析

本研究对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屈光性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屈光矫正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为后续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基准,相关结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屈光性弱视患儿进行研究分析,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6±1.8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在实践过程当中按照相关双眼屈光参差以及屈光不正的性质不同,将其进行分组,将患儿进一步分为屈光参差组以及屈光不正组,屈光不正组46例(92只眼),屈光参差组54例(108只眼),通过对比发现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弱视诊断专家共识》当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是单眼弱视。(3)在检索和阅读患儿病历时取得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排除器质性病变。(2)排除斜视儿童。(3)临床数据不完整患者。

1.3 治疗方法

通过在将所有患儿进行相对应的眼睛验光之后,针对屈光性弱视患儿进行相关短期屈光矫正,矫正时间一般为3个月时长,在进行相对应的治疗之后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将患儿进行BCVA以及等效球镜进行复查,远视眼镜处方原则为其进一步保留相关生理性调节屈光度,针对3岁左右患儿+1.60D,针对4岁左右患儿+1.50D,针对5岁左右患儿+1.20D,针对6岁左右患儿+0.80D。

1.4 观察指标

双眼远立体视觉功能测试:使用Synoptic机器检查儿童眼睛的双眼立体视觉功能,结果以“+”和“-”进行表示。双眼近立体功能测试检查:利用随机立体光学光谱,考察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相对能见距离中的差异的区别能力,即立体视锐度(正常值≤60)。其相关数值用对数值进行表示,“no”的值为1600,其对数值为3.20”;通过进一步检查眼睛观察点前方的另一点的图像是否也落在眼睛一侧的中央颈线上,并偏离中央颈线一侧的水平相位差,即交叉可见度的差异(正常阈值)> 600”)。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以例数以及相对应的百分比(%)进行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屈光参差性患儿组当中,发现屈光参差组中患儿非弱视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及屈光矫正前后BCVA分别为(1.97±1.57)D、(0.09±0.12)及(0.06±0.10),弱势眼则为(4.96±3.22)D、(0.44±0.24)及(0.27±0.18),通过进行t检验发现患儿比较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而在屈光不正组当中患儿的右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屈光矫正前后BCVA分别为(4.66±3.88)D、(0.48±0.17)及(0.34±0.16);左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屈光矫正前后BCVA分别为(4.63±3.89)D、(0.51±0.23)及(0.31±0.13),如下表2所示。通过t检验得出矫正前后BCV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屈光参差组患儿非弱视眼及弱视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和屈光矫正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组别

眼数(只)

等效球镜(D)

最佳矫正视力

矫正前

矫正后

非弱视眼

54

1.97±1.57

0.09±0.12

0.06±0.10

弱视眼

54

4.96±3.22

0.44±0.24

0.27±0.18

T值

-8.73

-17.73

-12.40

P值

<0.05

<0.05

<0.05

表2 屈光不正组患儿双眼屈光矫正前等效球镜及屈光矫正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组别

眼数(只)

等效球镜(D)

最佳矫正视力

矫正前

矫正后

右眼

46

4.66±3.88

0.48±0.17

0.34±0.16

左眼

46

4.63±3.89

0.51±0.23

0.31±0.13

T值

-1.74

0.88

-0.96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目前在实践过程当中相关弱视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机制。周围性弱视主要是由于相对应的患者在生活当中视网膜前方的视觉通路异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关患者视网膜无法受到相对应良好视觉信息的刺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患者视觉发育障碍。由于该疾病的治疗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接受早期治疗的儿童视力才会有明显的改善,而这一阶段的儿童及其家人会逐渐失去耐心。因此,对治疗依从性相对较低的患儿进行治疗,应积极与家人之间进行沟通,普及疾病常识,让患儿及家人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许多文献表明了弱视程度和屈光参差程度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对弱视和弱光严重的儿童进行定期检查,定期回到医院进行复诊,并要求患儿家属能够给予充分合作。

参考文献:

[1]贾亚飞, 王海涛. 视觉功能训练系统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7卷6期, 122-124页, 2022.

[2]褚婷, 王继红. 图像视觉诱发电位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J]. 国际眼科杂志, 2020, 20(6):6.

[3]王家凤, 刘贺婷, 陶黎明.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临床疗效的比较[J]. 国际眼科杂志 2022年22卷2期, 211-214页.

作者简介: 刘元媛 1974-01  女 江苏常州 汉 本科 主治医师 常州爱尔眼科医院 研究方向:斜弱视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