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智数学问题生活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浅谈培智数学问题生活化

,潘朝崇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特殊教育学校530199

摘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子之微,火箭之速,工之地球之变,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于生活,更应融入社会生活数学教师只有遵循培智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生活带入课堂,数学回归生活,才能实现“人学有价值数学,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目标”

关键词:培智 数学问题 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培智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数学回归生活呢?我认为应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现本人就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认知与做法。

一、数学游戏生活化,激发培智学生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初由好奇心而发展起来的求知欲必须伴随着他学习的成功,知识能力的增长,好奇心的满足,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得到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我顺应培智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喜欢生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心理特点,采用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例如,教学《凑10法》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老师有个魔法盒,里面装有小礼物。下面请一个同学上来随便抓一把,告诉我你抓了多少,我立刻就能说出盒子里面还有几个。(生作不信状)

生:我抓了5个。

师:盒子里还有5个。(验证,对了。生惊奇状)

如此反复几次,学生既羡慕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时,我释疑激趣:其实,老师是预先知道盒子里一共有10个小礼物,用10的分与合算出来的。老师相信,你们学过以后,一定也会跟老师一样棒的。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生劲头十足,跃跃欲试)

运用“猜数”这一游戏,适时地把学生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培智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培智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和26.83两个数,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2683。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就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培养培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培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主要目标是让他们回归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民币时,我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用品小超市情景,让学生用人民币模拟购物。如在学习“整十数减法”中,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50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营业员找多少钱?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数学语言评价生活化,培养培智学生学习自信心

传统数学课堂上,由于数学教师相对理性,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乏激情,这样往往使一些原本充满学习热情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上越来越处于被动。我觉得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自然的语气、真诚的态度爱护学生、尊重学生,避免生硬的提问,敷衍的评价,注意多给“拇指”,不伸小指,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赏识与鼓励。

总之,要打破成规,让数学活起来,美丽起来,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评价学生不应是肤浅的“棒,棒,你真棒”这样对学生发展毫无帮助的语言,而应取代以“你真细心,一下子就看出它们的差别”或者,我们就叫它“帆帆定律”好吗?(因为这个叫韦奕帆的学生发现了一条规则,和前人的定律一样)……这些隐含鼓励性的语言,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哲学家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不断的发现,才能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巧妙设计,就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潜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数学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