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有异明“责任”,异中趋同见“担当”—群文阅读之“我看六国”课例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同中有异明“责任”,异中趋同见“担当”—群文阅读之“我看六国”课例探讨

张译元

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贾谊、杜牧、苏洵不仅仅是文人,更是当朝的文臣,当他们看到国家潜在的危机,看到帝王的奢靡无度,看到国家统治者的苟且偷生.....他们心急如焚,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视而不见的明哲保身,而是不约而同地以笔为械,借批判前朝的覆亡,剑指当朝统治者。体现的不正是人臣的责任和担当吗?我们怎么透过这三篇作品看到作者的理性思考呢?又该怎么去评判作品传递出的文化价值呢?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职学生,面对风诡云谲的世界局势,该如何表现出自己的担当呢? 高教社第四版古诗文选读单元的《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设计成思辨性阅读拓展课,便于学生透过这一组作品认识到三个作者的价值观是一样的,体悟到三篇作品都传递了责任与担当这一主题,可以高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群文阅读 课例   探讨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拓展模块。这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为何合纵连横实力强大的六国却输给了一个秦国,能战胜六国的秦国却毁在了一个氓隶陈涉吴广之手二世而亡。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就不能把重点在理解和欣赏文本本身而是引导中职生探讨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怎么联系当下世界格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把握住到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内心诉求引导中职生的责任与担当是本设计的关键点

本课例是针对中职生的学情,基于群文阅读理念而设计的思辨性课例,有别于单篇教学的新授课。这个课例是学生对课文文言知识点已经了解并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但贯通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意识不足,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足、读写融合的意识不足。因此,设计的议题是“同中有异明“责任”,异中趋同见“担当”。

该课例以“责任与担当”为聚焦点,教学思维的路径是悟“本”——领“情”——明“意”,目的是通过情境式读写,让学生领略文辞之美;通过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整合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梳理三篇“六国”文本,引导学生体会三个作者的责任担当意识,感悟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文化价值。重难点是通过“我看六国”这个思维路线,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并准确体会作者的理性之髓,感悟作品的哲理之境。

【课前】老师通过班级QQ群发布导学案1-2。(略)

【课中】

一、情境性阅读,领略文辞之美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上课的氛围。

教师引语“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华,建立了一个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中国”开始,一个分分合合的诸侯割据时代就此终结。然而,统一的秦国不仅没有万世为君,反而快速灭亡,这一惨痛的教训令文人墨客唏嘘感叹,也成为他们进谏劝诫的常用素材,这些关于秦朝和六国灭亡的文章能不能让我们更明智呢?”这番话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趣入课。展示课题:我看六国(PPT)

接下来,学生分组诵读导学案1的句子,提问,通过学习《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三篇文章,回答作者认为秦朝或者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写这种文章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用1-2句话加以概括。(尽量用原文语句作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并学会抓关键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教师小结: 他们,不仅是文人,更是当朝的文臣。他们,既能仰望星空,也能俯瞰大地;能洞悉时代的弊病,也能用如椽之笔写出潜在的危机.....他们,没有选择视而不见的明哲保身,而是不约而同地以笔为械,借批判前朝的覆亡,剑指当朝,体现的不正是人臣的责任吗?不正是中国文人的担当吗?不正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的觉醒意识吗?

从这三个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同中有异明责任,异中有同见担当!(凸显本课例的议题)

此刻,教师插播《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在北大的演讲《中国人的觉醒之路》,明确告诉学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主动觉醒的人......不是某一代人,而是每一代人以唤起学生的担当意识!

二、互证性阅读,体会理性之髓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2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观点中找寻三个作者的见解和局限分别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没认识到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

《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六国论》中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更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

教师给学生发苏辙、苏洵、李桢的《六国论》选文(同题共议《六国论》,选文略)。要求学生借助已有文言阅读能力快速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归纳一下,如果每篇文章用一个字概括,你会分别用哪几个字?(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作者论点,并根据论点总结关键字)

教师在学生

的回答中板书:

三、升华性阅读,感悟哲理之境

教师:“好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好文章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好的文章能教会我们怎样做文章。好的文章一是景物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三是哲理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

好的文章能教会我们怎么做人。这三个作者他们都拥有独立、理性、担当的人格之美: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

二是理性精神——有主见,有远见

      三是担当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

播放辜鸿铭北大讲课视频《为什么要思考?》在学生的激情澎湃中,教师用苏洵的“为一身谋则愚,为天下谋则智”作为课中环节的最后总结。      

【课后微写作】秦由兴盛到灭六国,历经六代帝王,秦国在统一之后却二世即亡的教训令千古文人墨客扼腕叹息。就六国灭亡原因,不同时代作者有不同的观点。班级要准备举行辩论会,请你结合战国形势图,参考众多名家对六国灭亡的认识,以《我看六国》阐述你自己的理由。(300字左右)

本课例以群文阅读的方式, 课中通过情境性阅读领略文辞之美——互证性阅读体会理性之髓——升华性阅读感悟哲理之境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找论点析原因,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在思辨中引导学生树立我们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对中职语文新课标的一次非常有效的尝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