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以“大劳动教育”促进语劳相融共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双减”背景下以“大劳动教育”促进语劳相融共育

陈晓彤 

东北育才学校 

【摘要】关注“五育融合”,注重做中学,开发设计更加高效的作业是“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笔者在学校“大劳动教育”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与劳动实践活动的联结点,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为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提供一条可借鉴之路。

【关键词】语文作业,劳动教育,“双减”政策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劳动,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2021年7月,中公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实施,并将带来更多的额教育教学变革,必将带来课堂教学及学生作业设计的调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站在教育改革前线,以核心素养发展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方向,以新时代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做中学,开发设计实践性、跨学科和项目式作业,有效推动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对“双减”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一、跨学科·重实践:“大劳动教育”理念的提出

笔者所在学校以 IB 国际课程为依托,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同时,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公民价值观教育的高度,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认知,构建了以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为主体的劳动 教育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估者团队,形成了在“大劳动教育”概念引领下的“基础+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及“跨学科探究循环”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型。有效地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

“大劳动教育”是通过身心和手脑的交融互动,倡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概念驱动的教学是探究的基础,以 IB 为主的国际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概念驱动。因此,我校的“大劳动教育”,也是一个以劳动实践为概念驱动核心的教育,而非简单的范围扩大化。“大劳动教育”的“大”的内涵不是“庞大”,也不是指“基础”,而是“核心”。“大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联结学科内的概念,还可以联结学校教育与真实世界。

二、多角度·齐驱动:“大劳动教育”下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为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梳理整合语文和劳动教育学科教材、学校特色活动等相关资源后,着力在不改变语文教学大纲的同时,设计实施了不同种类的“跨学科”语文实践作业,保证各学科关联性的同时,将动手能力蕴含其中,把做作业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一)探索跨学科融合,让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生长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六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中,结合四大语文素养,为学生设计了“古诗词里的中国传统节日”探究实践作业,结合本单元《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等几篇课文及古诗,让学生在“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语文要素指导下,进一步通过分组调查、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及海报创作等环节,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古诗的关联。学生们最后分为六组,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进行了文化探究。活动作业方案如下:

古诗里的中国传统节日”探究活动

以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契机,寻找和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古诗内容及节日习俗的展示。具体要求:

  1. 了解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并选择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一首;
  2.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古诗内容,寻找其中的节日习俗;
  3. 以诗配画的形式,将古诗内容展示在paper1中,图文清楚、色彩丰富、所用材料不限,有创意更佳;
  4. 挖掘相关的节日习俗,以你们喜欢的形式,将习俗展现在paper2中;
  5. 请在作品中展现出小组合作、前期调研、及时沟通等要素,有条件的话可以提供合作照片一张;

随着整个探究实践作业的完成,孩子们收获的远不止语文书上的那些字词课文,寒食节这一小组的同学还亲手包了青团,带给其他同学品尝,学生们通过一些列自主探究:查找、品尝、触摸、体验,让丰富多彩的文化在心里落地生根。

(二)推进语劳共育,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之间有着密切的融合关系。如何挖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隐形的劳动教育功能,找到联结点,把关联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本年级语文教材及劳动教材,整理“劳动要素任务单”。据笔者调查,统编版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元素一直贯穿教材设计始终,不仅在课文中,而且还关联了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等所有教学板块设计。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为例: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劳动要素任务单

课次

栏目与篇目

劳动教育要素

第3课

古诗词三首

丰年背后离不开辛勤劳动

第9课

竹节人

自己制作传统玩具的乐趣

第11课

故宫博物院

木工制作: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第六单元

导语

人与土地是一体的

第17课

古诗三首

乡村劳动建家园

第19课

青山不老

劳动改善自然环境

第20课

三黑与土地

热爱土地,热爱田间劳动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玩具小台灯的制作

动手制作需要关注细节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第三单元——阅读单元,和学生一起,在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同时,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竹节人材料包、乐高、纸质拼图等零件,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动手制作竹节人、搭建复原故宫的榫卯结构,感受动手与阅读的双重乐趣。通过动手实践传统玩具竹节人的制作,孩子们感觉到原来让竹节人“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几番动手,有的小组终于成功了,还用鞋盒等废旧材料,搭建了“擂台”,让其他同学看得跃跃欲试,并且制作了更加“高级”的竹节人使用指南,在动手中真正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本次作业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居然擦出了意想不到的创意火花。

结束语

在“大劳动教育”的丰厚土壤下,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有指向性。将语文学习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设计的作业,将做作业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知识之余,真正体会到过程的快乐。这也相应地要求我们老师敢于创新语文教学形式,敢于碰撞,敢于尝试,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将学习、创造、劳动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提高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