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科学解释能力的CER写作教学实践研究——以《它能导电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指向科学解释能力的CER写作教学实践研究——以《它能导电吗?》为例

,李玉玲

扬州市广陵小学 江苏扬州 225300

摘要:为了便于获得学生的科学解释与想法,科学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在科学写作教学活动中引入CER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针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导体和绝缘体》一课进行了设计与改进,并尝试将CER模型(即:主张-证据-推理)运用于学校科学写作教学,以提升学生科学解释能力。

关键词科学解释;CER模式;科学写作

(一)基于真实问题情境,提出科学主张

科学主张具体指的是对科学问题的回答或者是对所做的结论的一个陈述。

1.活动准备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了解学生前概念

展台展示了两个插头:插头A和B(A完整,B损坏),让学生做出选择。学生做出选择,并且说明选择原因:B损坏,漏出了金属,通电是碰到容易触电。学生解释:金属容易导电;塑料不容易导电。揭示出学生已有的前概念:金属容易导电;塑料不容导电。表明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与运用已有简单的了解。

(2)探究检测物体导电性的方法

实物板书展示简单电路,师操作:合上开关,灯泡亮了;拿去开关,灯灭。(把开关的金属闸刀拆下来,便于操作)

师提问: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生:将开关的闸刀替换为金属和塑料,灯泡亮则说明容易导电,不亮则说明不容易导电。

师:我们把这样的的装置叫做“电路检测器”。它由灯泡、一节电池、三根导线构成,将被检测物体接在电路检测器两端的导线上,并通过观察灯泡的亮与暗判断物体的导电性。

以上真实情境、实验操作的设计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并且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判别物体导电性的方法,这为接下来科学活动特别是提出主张、找到证据环节奠定基础。

2.基于问题,提出主张

师展示物品:金属棒、塑料棒、铅笔、燕尾夹、铁勺、拉直的回形针(第6组有绝缘皮、其他组无绝缘皮)、胶带纸、梳子、木条、吸管、人体。

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请各组讨论,提出你们的主张。

对于大多数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学生的主张基本一致,而对于“人体”是否容易导电学生存在一定的争议。

(二)采用多种方式找到支持主张的证据

在学生提出科学主张之后就需要收集数量足够多的能够支持主张的证据。一般情况下,通常来源于科学实验或直接科学观察。这是学生可获得的第一手的数据即直接证据。教师还可提供给学生如数据表、科学阅读资料等数据,这些数据是二手数据即间接证据。这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获得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能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证据以解释主张的合理性,使其推理更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给学生提供寻找多种证据、引导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生活的的回形针有两种,一种是有绝缘外皮的,一种是无绝缘外皮的,除了第6组拿到了是带有绝缘外皮的回形针外,其他组都是不带有绝缘外皮。

第二个悬念: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的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并且该电路检测器检测人体时灯泡并不会亮。

通过悬念的设计,教师给学生提供质疑反驳的机会,以期帮助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水平。另外,“人体是导体”的科学概念的掌握为该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需重点突破。以CER模式为模型开展科学推理活动不仅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与科学推理能力的提升。

(三)证据与主张建立连接,进行推理

活动一:第一轮“判断物体导电性”活动

师提示各组按照如下的方式回报结果:你们组的主张是什么?证据是什么?为什么?

各组的汇报员依次回报,主张如下图:

容易导电的物品:

不容易导电的物品:

金属棒、燕尾夹、拉直的回形针、铁勺

塑料棒、铅笔、胶带纸、梳子、木条、吸管、人体

“判断物体导电性”学生主张

活动二:第二轮“判断物体导电性”活动

在学生对于“人体是绝缘体”达成一致并未提出质疑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最后,师生总结出以下CER模型:

(四)撰写CER作文

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聚焦某一科学问题,提供给学生基于CER模式的科学写作框架,引导学生撰写科学作文。

代表学生作文如下图:

IMG20210301130425IMG20210301130459

结束语:经由上述的实践探索,可以认为在CER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对CER模式的科学写作具有更加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科学写作的文本进行更多的指导,科学写作形式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从而减轻学生写作难度,引导学生基于主张、证据、推理三方面搭建科学写作文本,提升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与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McN eill K L, Krajcik J.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Characterizing and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on studentlearning[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The Official Journal of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08, 45(1):53-78

[2]潘洪建、盛群力. CER教学:引导学生建构科学解释[J].开放教育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