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结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结果研究

赵博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 观察主动监测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应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以期提高临床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 将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进行主动监测,从中抽取100例靶向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61-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高;靶向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前三分别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皮肤;药物种类主要为片剂和注射剂,用药方式以口服用药和静脉滴注为主。结论在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应用过程中,应当对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严密关注,确切掌握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科学对用药方案进行选择和调整,积极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主动监测;靶向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drug application. Methods th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may 2021 were actively monitored, and the data of 100 patients with targete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the highest in patients aged 61-70 years; The first thre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involved organs were digestive system, blood system and skin; The main types of drugs are tablets and injections, and the main methods of medication are oral medication and intravenous drip. Conclus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drugs, accurately grasp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adverse reactions, scientifically select and adjust the medication scheme, actively prevent adverse reactions, ensure the safety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active monitoring;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Adverse reaction

靶向抗肿瘤药物在当前应用广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多有不良反应发生,必须予以重视【1-3】。本文即通过主动监测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进行主动监测,从中抽取100例靶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1.2方法

研究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资料后录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对靶向抗肿瘤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靶向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及性别

靶向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47例,占比(47.00%),女性53例,占比(53.00%)。患者年龄范围在17-86岁之间,其中:未满20岁患者1例,占比(1.00%);21-30岁患者1例,占比(1.00%);31-40岁患者5例,占比(5.00%);41-50岁患者19例,占比(19.00%);51-60岁患者22例,占比(22.00%);61-70岁患者37例,占比(37.00%);71-80岁患者12例,占比(12.00%);80岁及以上患者3例,占比(3.00%)。可见,61-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高,共37例,占比37.00%。

2.2靶向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累及器官和表现

靶向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前三分别为消化系统(40例)、血液系统(18例)及皮肤(18例),占比分别为40.00%、18.00%、18.00%。整体数据统计情况见下表1所示。

表1  靶向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累及器官和表现[n(%)]

累及器官

发生率

临床症状

消化系统

40

40.00(%)

腹泻、呕吐、口干、腹胀、恶心、胀气等

血液系统

18

18.00(%)

中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

皮肤

18

18.00(%)

皮疹、痤疮、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等

神经系统

17

17.00(%)

头晕、头痛、颅高压、手足麻木等

全身性

14

14.00(%)

乏力、出汗、发热、胸闷等

呼吸系统

13

13.00(%)

咳嗽、气喘、咳痰、肺部感染等

肝胆系统

13

13.00(%)

肝功能异常及受损等

骨骼肌肉

12

12.00(%)

骨质破坏、腰背疼痛等

泌尿系统

10

10.00(%)

尿急、尿频、蛋白尿、小便失禁等

精神障碍

8

8.00(%)

多以失眠为主

心血管

系统

5

5.00(%)

常表现为血压上升

免疫功能紊乱

2

2.00(%)

过敏性休克、疱疹等

其他

7

7.00(%)

耐药性

2.3致不良反应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分类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致不良反应的靶向抗肿瘤药物主要为片剂和注射剂,用药方式以口服用药和静脉滴注为主。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高的前三种分别为吉非替尼片40例、注射用硼替佐米20例及利妥昔单抗注射液18例,占比均超过10%,分别为40.00%、20.00%及18.00%。具体数据如下表3所示。

表2  致不良反应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分类[n(%)]

药物名称

剂型

用药途径

占比

吉非替尼片

片剂

口服

40(40.00%)

注射用硼替佐米

注射剂

静脉滴注

20(20.00%)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注射剂

静脉滴注

18(18.00%)

注射用曲妥珠单抗

粉针剂

静脉滴注

9(9.00%)

西妥昔单抗注射液

注射剂

静脉滴注

7(7.00%)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片剂

口服

2(2.00%)

盐酸厄洛替尼片

片剂

口服

1(1.00%)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

片剂

口服

1(1.00%)

枸橼酸伊沙佐米胶囊

胶囊

口服

1(1.00%)

贝伐珠单抗注射液

注射剂

静脉滴注

1(1.00%)

总计

-

-

100(100.00)

3 讨论

随着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应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逐渐明显,针对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监测,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指导,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减少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4-6】。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61-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高,共37例,占比37.00%。靶向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前三分别为消化系统(40例)、血液系统(18例)及皮肤(18例),占比分别为40.00%、18.00%、18.00%。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致不良反应的靶向抗肿瘤药物主要为片剂和注射剂,用药方式以口服用药和静脉滴注为主。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高的前三种分别为吉非替尼片40例、注射用硼替佐米20例及利妥昔单抗注射液18例,占比均超过10%,分别为40.00%、20.00%及18.00%。

综上所述,在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应用过程中,应当对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严密关注,确切掌握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科学对用药方案进行选择和调整,积极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国帅, 王庆鹏, 刘治芳, 等. 具有光动力学活性的四价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1(02): 21-32. 
  [2] 周明勇, 郑咏池. 2011年–2014年成都市21家医院铂类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 华西医学, 2017, 32(08): 1247-1250. 
  [3] 谭书想.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耐药机制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J]. 中南药学, 2015, 13(05): 517-520. 
  [4] 高雯雯, 譚洁, 吴锦昌, 等. 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在晚期食管癌中的临床评价及Polι对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J]. 肿瘤学杂志, 2015, 21(02): 151-156. 
  [5] 王迪, 魏岚, 刘希, 等. 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对人肿瘤细胞中核苷酸代谢的影响[J]. 西北药学杂志, 2015, 30(01): 59-65. 
  [6] 陈慧英, 赵志刚, 王莉文. 北京地区26家医院2011-2013年妇产科铂类抗肿瘤药使用情况分析与比较[J]. 药品评价, 2014, 11(16): 2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