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音乐学视角下的鄂伦春族传统民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语言音乐学视角下的鄂伦春族传统民歌

李艳杰 ,王立扬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省四小民族之一,其传统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语言音乐学的视角对鄂伦春族传统民歌如何根据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传播和发展作出解析。

关键词:语言音乐学  鄂伦春族  民歌 

鄂伦春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歌作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这与其独到的民族语言不无关系。

一、语言音乐学国内研究现状

语言音乐学( Linguistics of Music)是一门研究语言与音乐关系的边缘学科涉及语言学、音乐学、音响学、心理学和美学等专业领域其中语言学与音乐学是本学科得以确立的基础。

20世纪初期,赵元任、刘复等人把西方实验语音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引入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是中国近代最早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方法来研究汉语语音要素。1983年杨荫浏发表了《语言音乐学初探》, 竖起了这门学科的大旗。之后, 按照同样的思路继续研究的章鸣在1998年出版了《语言音乐学纲要》一书。此后,钱茸在2018年和2020年先后出版的《语言音乐学基础》和《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唱词音声解析》,首次把“唱词音声”作为音乐文本的研究对象,并将现代语言学多样化的分析手段运用到“唱词音声”的解析中。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有关注语言音乐学学科本身的理论研究,如《关于语言音乐学学科的思考 》《关于完善语言音乐学学科的设想 》;更多的以语言音乐学的视角,侧重研究人类各群体声乐品种的原生唱词音声本体及其与腔的关系,及各群体母语与相关地域音乐的关系,如《语言音乐学视域下壮族嘹啰山歌的唱词音声探究 》《语言音乐学视角下的山头花鼓戏 》《音乐学叙事的动力——中国传统音乐“乐语”辞典编撰报告 》等。

二、鄂伦春族传统民歌研究

鄂伦春族是我国黑龙江省四小民族之一,鄂伦春语属于满——通古斯语族,在漫长的游猎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形式。其传统民歌按演唱场合、内容与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四类:“赞达仁”“吕日格仁”“摩苏昆”“萨满调”。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鄂伦春民歌只能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这就导致在其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时成为影响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6 月,鄂伦春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本民族群众均从不同学科视角对鄂伦春民歌进行保护,为其得以完好传承与传播做着贡献。鄂伦春民歌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的收集与整理,收录于《鄂伦春族民歌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黑龙江卷》《中国民歌集成·黑龙江卷》等文献中。

鄂伦春族语言有其独到的特点与魅力,民歌艺术建立在其语言基础上,所以鄂伦春民歌歌词的语音、音调等都具有其民族语言的特征,为鄂伦春族传统民歌风格个性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鄂伦春传统民歌常用多段歌词重复表现同一内容,只在各段歌词基本相同的基础上,更换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词,用来增强歌曲表达的层次感以及感染力。

鄂伦春传统民歌歌词具有首尾韵特点,讲究对声、头韵、谐尾声合辙押韵。与汉族民歌歌词在句尾押韵不同。第一,其采用首尾押韵。第二,在每句的结尾押韵外,在同段中每一行的第一个词以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开始的“头韵”。第三,在每句结尾常用衬词来加强谐韵功用,例如“那依斯那依斯”、“那呀那耶”或者“那耶那耶”等衬词。

鄂伦春族的语言形态和语言节奏对鄂伦春传统民歌的节奏运用密切相关,影响着民歌的节奏。如:切分节奏常在两拍子的旋律中;长腔山歌节奏往往是长时值节奏在句首和句尾,短时值密集型节奏在句中;短腔山歌的节奏一般短时值的密集型节奏在句首或句中,长时值的节奏在句尾。鄂伦春族语言动词有体、有单复数之分,单词有重音,名词有格,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这些语言要素对旋律的影响也很大。常常由于单词音节的增加或减少,旋律的音符也随之增加或减少,这样在相同时值的旋律中,会出现少音多字或多音少字的情况。

鄂伦春传统民歌语言中元音与辅音有规律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元音及元音组合既可以单独使用表达一定的含义,也可以与辅音交错搭配构成其歌唱语言的基础。同时,元音和谐现象也是鄂伦春民歌语言特色构成因素,这种现象使民歌语言连贯流畅,韵感十足,加强旋律线条美。鄂伦春族民歌辅音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和鼻辅音三类。其最大特点是以唇舌部发音构成了歌唱语言发音的基础。另外,辅音的运用在词头词尾均具有限定性,限制了辅音在构成中的自由性,使鄂伦春民歌歌词具有规范性的特征。鄂伦春民歌中元音与辅音的多种组合展现了词音的多样性。

鄂伦春语的语调四声没有明显的分离性,是典型的粘着性语言,使得歌唱语言格外圆滑连贯、韵味浓厚。同时,语言发音的重音、轻音之分又使鄂伦春族民歌充分显现出其旋律色彩及节拍重音。

鄂伦春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的民歌,具有较强的叙述性和即兴性,其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真实生活。民歌语言复杂多变的语音及语调特色,元辅音的特征及组合形式,语言重音的结构安排等等因素共同构成了鄂伦春族民歌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错落有序的和谐感,具有鲜明的的艺术特征和民族特色。

结语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无文字。鄂伦春人大部分为鄂—汉双语人,一部分用蒙古语。目前,除一部分上年纪的老人流利地讲鄂伦春语和一部分中老年人不太流利的可以使用鄂伦春语言外,大部分人都使用汉语,尤其青年与少年儿童一代几乎都不会讲本民族语言。鄂伦春语已成为濒危语言之一。作为使用鄂伦春语演唱的民歌也伴随着鄂伦春语言的濒危成为众多学者抢救的对象。鄂伦春族民歌作为鄂伦春族文化的一个具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中的交流习惯。运用跨文化研究方法,从语言音乐学角度,在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上找出规律来,进而发掘鄂伦春族民歌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促进鄂伦春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荫浏.语言音乐学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2】邢 果.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与语言研究[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6.3

【3】刘晓滨/刘远.鄂伦春民歌的文化内涵与形态研究[J].北京:中国音乐,2005.1

【4】魏 巍.浅谈鄂伦春民歌语言艺术.[J].石家庄:大众文艺,2010.10

此文为2021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语言音乐学视角下的满——通古斯语族音乐传承研究》阶段成果 项目编号:2021A002

作者简介:李艳杰(1978.04-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教学

王立扬(1981.07- )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