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表编排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高校课表编排的实践与探索

刘莹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16

高校的课表编排工作是教学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核心工作,既是学校贯彻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学校教学计划落实的具体方案,更是建立平稳有序教学秩序的基本保障,是全校教学运行的指挥棒,体现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艺术水平。课表编排说起来简单,只需要将教师、学生、上课地点、时间资源对应连线即可。但在现阶段新形势下,面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更新相对滞后,EIL和OBE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小班化教学、过程性考核教学改革要求与时俱进,如何进行科学、高效、合理、规范、优化、人性的课表编排,是值得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课表编排的流程

高效简洁的编排流程是高质量课表制作的基础。教务处根据校历时间安排,在本学期编制下个学期的课表。编排流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生成各年级各专业的学期执行计划,教务处根据教学规则合拆班后,向各课程开课单位(教研室)下发学期教学任务,教研室根据教学任务完成学期教学安排,教务处统筹学校的整体教学资源完成各类课程课表的编排。最后向各教学相关部门发布课表,校对微调,确认课表【1】

二、课表编排的基本原则

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和对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的指导精神,对标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行业认证标准,各专业课程设置对应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等要求而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数据源头。培养方案一经制定不能随意修改。不同版本培养方案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接续性。

教学计划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细化教学进程,明确每个学期开设课程和培养要求,对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应严格执行,确保满足学时、学分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学期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进行微调。

高校负责课表编排的教务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认真、细心,严谨对待此项工作。要全面熟悉掌握学校各专业各版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规则,学时、学分设置,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平台构成,课程类别差异,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实践教学环节等,严格遵照各年级各专业对应教学计划编制下一学期教学计划,按照实验课单班下任务、理论课合班下任务的原则合理合拆班,确保教学任务顺利落实。

2、科学调配、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指教师、教室、校区、实验室、语音室、机房、场馆等跟教学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负责课表编排的教务管理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各资源信息,对各校区、教学楼教室和场馆的规模、数量、座位数了如指掌;对实验楼各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的实验项目、实验室数量、仪器台套数做到心中有数;各教研室师资结构和教师人员,承担课程、个人特殊情况等清晰明了,才能在整体编排课表时既考虑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又做到教学班型与教室匹配度高,各场馆、仪器利用度高,教师和学生的周学时平衡度高。既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效果,又降低运行成本,减少闲置和浪费,为学校节省经费开支,提高学校收益。通过课表的科学调配,使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得以相互促进,发挥最大功效,以最经济的投资获得最佳的效益。

3、始终贯彻“以人为本”。

在排课全过程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权益。教师以“教学”为主体工作,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课表顺利排下的前提下,征求教师意见,尽量满足教师对于教改和科研的需求,以及本人升学或者家庭负担的需求。考虑多校区异地教学交通时间成本,年轻教师避免过于分散,导致教学牵扯精力过多,科研没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年长教师注意不能过于集中,导致过度疲劳,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身心健康,体现由“管”到“服”的转变,给教师提供人文关怀,增加幸福感。学生以“学习”为主体工作,充分考虑各学段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各教学环节,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努力平衡周学时,尽量少的调换教室,减少课间交叉奔波,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由于任课教师较多,不同教师的需求又千差万别,各专业学期学时不均衡,当学生课表和教师需求不能同时满足的情况下,会优先保证学生权益,耐心与任课教师沟通,商量调整课表或寻求其他解决方案。

4、安排确定编排顺序和优先级。

课表编排时要秉承科学合理的原则,既能够把不同类型课程安排下去,又满足学校多年来摸索的教学规律。按照教学计划和校历确定本学期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笔者所在学校实践课学时和理论课学时占比达到1:1,按照先实践课、再实验课,后理论课的顺序进行编排。实践课程通常为整周排布,有些需要协调校外资源,不穿插理论课,故需要先行确定时间,后期难以调整。实验课由于教学目的要求、实验室数量和仪器台套数实验项目和内容的不同,学时分配不规则等因素的限制,需要单班排布,以及有类似特殊需求的课程需要在理论课前进行排布。理论课合班上课最后编排,其中通识课优先于学科基础课优先于专业课,跨年级课程优先同年级课程,跨专业课程优先于同专业课程,合班数多课程优先于合班数少课程。排课时不能只考虑课程的重要程度,而是要对所有编排的内容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以保证所有课程都能安排下。最后安排自由选修课,这类课程面向整个年级开设,学生面广,学时少,难度低,可以多学期选课修够学分,通常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

5、摸索教学规律,优化课表编排。

课表编排的科学与否、效率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笔者根据几年来工作经验和调研情况总结教学规律如下:一是不同课程类别交叉编排,通识课和体育课,理论课和实验课等各类型搭配交叉编排,学生在不同学科思维模式转换,理科逻辑思维与文科形象思维交叉排布,避免较难专业课过于集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课程时间选择排布,上午师生精力集中,理解力记忆力最好,1-2节上课效果最好,3-4节次之,适合安排难度较大或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或专业课;每天下午师生精力分散,疲惫,适合安排容易理解的课程或动手实操的课程,例如通识课、实验课等。三是理论课和实验课保持同步开展,理论课要先于实验课开课,在理论基础知识讲授后,同步开展相同知识点的实验课,避免理论与实验脱节现象,实验课还要重复复习理论知识点,耽误时间,降低效率。四是注意学时平衡,每个班级每天学时量尽量均衡,避免一天课程过多,一天课程过少甚至没课的情况;五是同一门课周学时超过2学时时需隔天安排,避免一门课一天上4学时或连续两天上课的情况,不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消化吸收。六是注意重复课教学进度尽量同步,有的教师承担同一课程的多个课堂,排课时尽量安排多个课堂教学进度保持一致,便于教师备课和掌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随堂测验等过程性考核。

三、影响课表编排的因素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会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专业设置和就业供需等因素相应调整,笔者所在学校一般4年一次大修订,每年一次小修订。培养方案的调整包含课程体系设置调整,相当于顶层框架的调整,变动较大,开课单位需要承担变动前和变动后的课程,学籍异动学生存在选不到课或重复上课的问题;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过渡衔接调整,一般基础课低年级开设,专业课高年级开设,如果调整过程中过渡衔接生硬、缺乏层次感,将会导致过渡期开课单位课程叠加,学生同学期基础课和专业课时间很难协调的现象;课程体系的复杂度升高导致课程量增加,学期总学时大幅增加,课程排布困难,可调整排课误差余量所剩无几;课程类型的增加,劳动课、整合课程、形势与政策报告、各类实习实践等多类型课程的增加,使排课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排课难度加大。

2、教学资源紧张。

跟近年来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的情况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资源更新相对滞后,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语音室、实验室以及体育场馆等教学资源紧张,这种现状给课表编排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新学院、新专业的增设,相关专业教师并没有同步增加,导致教师身兼数职,承担多门次教学任务,编排时需要考虑既不冲突,又要尽量集中,排课难度增加。

3、招生规模扩大,专业、班型分布不确定。

每年大一新生的招生规模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大,专业和班型的分布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班型的调整,影响原教学任务,可能导致合拆班的调整,重新增加教学任务等情况,课表调整较多,影响课程编排的整体进度。

4、经验丰富的专职排课教师短缺。

由于排课管理工作牵一发动全身,不能有任何差池,工作量大,责任重,压力大,但相比之下工作认可度低,上升空间有限,故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排课人员储备不足。课表编排人员需要掌握培养方案、熟悉教学计划、了解学校基本教学资源、清楚师资配置等整体情况,新接触排课的工作人员很难短时间排出优化课表,影响排课效率。

5、排课模式有待完善。

现有课表编排方式为校级一级管理模式,课表由教务处教务管理人员集中统一编排,在排课过程中,统筹调配全校的教学资源。虽为人机互动排课,但由于课程类型复杂、课程量大、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资源有限等客观因素限制,排课过程主要为手工编排为主,系统录入为辅,排课软件自动编排需要对不同课程设置不同规则,设置过程繁琐,且漏排错排课程量大,课表调整工作量不亚于手工二次编排,效率不高。排课工作涉及教学因素众多,单靠排课人员个人很难保证课表的准确性,需要与教研室、实验教学中心和任课教师密切沟通。课表初排完成后,会下发相关部门核查、校对,收集意见微调课表,再次确认。但有些单位不仔细,没有在校对环节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导致后续运行过程中调课,造成课表严谨性打折,给后续教学秩序稳定带来隐患,给教学质量检查带来困扰。此模式因教务处管理人员工作深度有限,导致课表编排完成后因师资、教学资源的调整、大型活动等原因办理大量调课手续,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四、改进课表编排和运行的建议和改进策略

  1. 重视教务管理工作,稳定教务管理队伍【2】

高校的课表编排工作是学校能否进行正常教学核心环节,教务管理人员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排课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课表安排得是否合理与科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对课表的编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包括对现有的教学计划作进一步修订、增加排课管理人员储备、改善排课工作的软件、对编排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培训,“走出去”其他高校调研学习等。为教务管理人员构建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体系,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增强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提高教务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提升高校课表编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的发挥课表编排的价值,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1. 增加软硬件等教学资源。

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专业数、班级数都大幅增加,但是学校基础建设、教室场馆、仪器设备更新很慢,布局和结构跟不断增加的学生数不能很好的匹配,给排课工作带来了严重阻碍。高校应充分测算各专业、各学期、各类型课程学时比例分配,适当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件条件不足,保障学生数和上课地点的最大匹配度,使教学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高校应考虑退休、离职、调转等教师资源的流失,做好专任教师工作量测算和师资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留住现有人才,扩大教师队伍,做好团队教师梯队培养,提高师生比,减轻教师授课负担,提高小班化授课率,既可缓解排课压力,给课表优化提供可行性,又给师生教学改革提供空间和可操作性。

  1. 探索排课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转变【3】

建立健全校院二级排课管理模式。校级教务部门下放权力,使管理重心下移,校院排课和教学运行明确分工,由集中管理模式转变为校院两级分层管理模式。学校教务处作为校级层面,起到顶层研究、统筹全局、协调特殊的作用。主要负责组织全校排课工作,制定课表编排原则及具体要求,分配教学资源,编排公共课表,校对检查各开课部门排课结果,协调排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等。各教学单位作为院级层面,根据排课原则及要求,利用分配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编排专业课表。学院作为各教学单位实体,更了解下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产出方向,对本单位教师个人情况更为熟悉,排课时可以有的放矢,沟通协调更为顺畅高效。

高校的课表编排工作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需要,课表编排工作量大繁琐,任务艰巨,难度增加。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熟练应用智能化排课软件,分析、统计、测算数据,提高应变能力,优化各要素组合,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编排科学合理的课表,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思模,郑楠,孙思芳.高校课表编排质量问题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3:77-80.

[2]马悦.高校课表编排及其运行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科技视界,2021,32,84:191-192.

[3]梅莉娟.高校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武昌工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20.10.0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