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技术及推广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大化县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技术及推广前景

覃秋梅1,覃春芬2

(1、大化瑶族自治县农田建设站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530800;2、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530800)

摘要:2017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化县农业局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扎实落实“十大百万扶贫产业-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任务。文章着重分析了大化县富硒农产品技术,并对该技术的推广前景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化县;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推广前景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安全健康。富硒大米不仅能解决人们的温饱,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免疫系统,促进人体健康,因此,富硒大米在我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富硒水稻种植技术是提高富硒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关键。2021年,大化县落实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388.28亩,占市级下达任务300亩的129.4%,并开展富硒大甲粳认证工作,2021年12月29日获得富硒农产品认证。

1 建立示范样板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引导农民群众开发种植特色且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以示范基地为依托,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将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农技人员科研基地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

2 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实施

2.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工作,2017年5月27日,组织召开了全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各乡镇主要领导、各有关单位分管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参加,共商大化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共推大化县富硒产业,明确产品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了大化瑶族自治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办副主任、县府办副主任、县农业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扶贫办主任、县直单位各局局长、各乡(镇)乡(镇)长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土肥站站长任副主任,成员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具体负责组织落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

2.2细化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制度

推行项目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承担单位,对各自的工作目标、推进措施和进度要求等进行细化量化,推动工作落实。

2.3建立示范样板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根据我县现有资源,合理选择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参与产业开发。县级富硒农产品示范点设在大化镇龙口村,其中无公害富硒优质稻米种植示范基地由南宁市金谷隆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广西大化县利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广西大化县绿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设;县级长寿·生态·富硒沃柑农产品示范基地由广西九娘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乡(镇)级生态农产品示范点设在都阳镇、岩滩镇、贡川乡、共和乡、百马乡、江南乡、古河乡、古文乡、羌圩乡、北景镇、板升乡、雅龙乡、七百弄乡、六也乡等14个乡(镇)。

2.4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富硒农业产业发展

大化县大力支持富硒农业产业的发展,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135万元,用于发展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确保长寿·生态·富硒农业产业顺利发展。

3 存在问题

3.1产业基础薄弱

受自然资源限制,尤其是耕地面积少、石山多、土层薄、水利基础设施差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石山地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难度大。富硒产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时间短、起步晚、速度慢,各部门之间协调工作不到位,对产业发展、引导、监督、管理不足。

3.2群众观念落后

部分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参与产业开发的热情。

3.3各乡(镇)产业发展不平衡

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认证工作繁锁,企业、专业合作社、群众参与开发积极性不高,不同的乡镇由于自然条件不一样,富硒产业发展的规模各有不同。

4 下一步工作打算

4.1 深入开展土壤和农产品硒资源调查

继续加大力度调查土壤和农产品硒资源,充分掌握本辖区内土壤硒资源分布状况,明确富硒土壤的分布区域,掌握作物硒含量水平,发现和挖掘天然富硒农产品,制定出大化富硒土壤分布图及优质天然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分布图。

4.2扶持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开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企业和合作社是富硒产业发展的主体,是提高富硒产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加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和大户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富硒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产品生产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支持富硒企业或农村富硒专业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效使用农业“三品一标”标志。

4.3 建立标准化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

依托现有优势,根据土壤和农作物习性,选择在带动示范性强的地方和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建立一批标准化富硒水稻、富硒玉米、富硒蔬菜、富硒水果、富硒食用菌、富硒综合开发示范基地。

4.4做好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质量保证工作

富硒农产品质量是大化富硒产业发展的关键,守住了质量就守住了产业的生命线。加强富硒农产品质量保证工作,要将质量管理落实到选种、育种、种植、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农资管理,杜绝违禁农资投入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富硒”产品达国家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4.5大力培育大化长寿·生态·富硒农业品牌

立足大化县天然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打造原生态富硒农产品,大力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开发一批附加值高的富硒特色水稻、水果、食用菌农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大化富硒产品二维码防伪标识体系,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打击假冒富硒产品,净化市场环境。支持和鼓励以县为单位积极申报“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称号。

4.6加强长寿·生态·富硒技术研究与应用

加强土壤硒活化技术、富硒品种选育、作物硒定量强化技术及富硒阻重金属等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增强富硒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富硒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品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富硒农产品,培育富硒优良新品种,研究深加工技术和产品;研究富硒农产品的综合生产技术。

4.7 加大长寿·生态·富硒知识的宣传及科普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硒元素有益人体健康的知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富硒农产品的了解,扩大富硒产品的社会影响,让生产者掌握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让全社会更加关注、重视和支持富硒产业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4.8 建设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销售渠道

除传统的商店、超市外,积极组织生产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农产品交易会及国内外大型的展销会进行宣传推介,拓宽市场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以产品畅销促进生产发展,以发展生产促进产品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大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富硒产业观光旅游,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加快建立富硒产品体验店、餐饮等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互动和良性循环。

5 总结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富硒作物由于可增强人的免疫系统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食物中的有机硒十分安全,其是人体摄取硒的主要来源,粮食中硒含量的高低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开发富硒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农产品品质得到改善,且有助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另外,富硒水稻在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农民增收的提高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普通大米相比,富硒大米的价格高出30%60%,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淑敏.万秀区富硒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9):23-25.

[2]陆润泉.无公害富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6):40-46.

[3]高枚玲,张桂辉,刘松.绿色优质富硒大米栽培技术操作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211-213.

[4]黄秋要,梁忠明,罗芳媚,.广西右江河谷优质富硒稻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1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