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新时期高校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刘敏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108

【摘要】:护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卫生要求的,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的,随着中国医疗模式的改革、社会卫生观念的改变、以及国家医疗保健制度的变革。新时代的高校护理人才功能角色将更加多样化.这就对护理专业的人才的品质提高了标准。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引言】:高级护理学科人才培养,事关大学的教学成败,并不同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身心健康,以及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护理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护理专业本科方向培养模式,并且完善本科专业方向培养系统构建,是达到本科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主要且可行的路径。

一、高校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原则

1、适应医学服务方向

医学新目标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心,以预防疾病为首,健康促进,积极照顾患者,以减轻疼痛,对不能治愈病人的长期照顾直至临终关怀。同时注意人的生命中各个阶段的生命质量,提升健康理念,矫正错误手段和方法,以提升自我保健能力。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强调突破了传统的基础护理学科课程体系,更注重对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防治干预能力、社会卫生保健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并建立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康复教育、健康护理、社会护理等的新课程,进一步改革了原有教学方法,以实现基础与临床融合、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全新课程体系。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护理临床实践是护理人才发展的动力,决定其才能发展方向,更是检验护理人才的唯一标准。护理的医学知识大多在临床实践中获取,在护理专业的本科培养中要注意增加医学知识与实践内容,,以实现多临床,让他们从临床实践过程中学会针对不同病人情况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并掌握运用医学的辨证思考手段。

3、满足卫生服务需求

高校护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必须要符合社区健康服务的原则。现代护士在护理实务中更加强调人本观与人文精神,关注并强调病人的基本生活与保健、权益与需求、人性与尊重,并进一步丰富与扩展现代护士业务,形成了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将护理业务贯彻于生老病死全过程。所以,现代护理专业在本科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就不仅仅是综合医疗的病房、门诊部,还应该覆盖诊所、疗养院、敬老院、社会、家庭服务等不同职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二、新时期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对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表述不清晰

目前护理本科教学的三种主要教育内容:基础医学、护理人文、护理学,各个科目仍然处在各自发展的阶段:基础医学教育主要采取的仍是传统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使学生早了解护理学科,不少护理学校在早期开办了护理人文科学、基础护理专业。但由于在各个课程体系中未能完全做到知识点的融合,影响了学生对护理学科系统的建立;而护理人文科学专业与护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学科区别仍然存在,但知识点的碎片化也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养成。第二,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注重于护理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护理意识的养成。培养目标定义太过宽泛,学科特点也不够突出,与学术性的护理专业人才并无显著差异,对护理专业本科生所需要掌握的护理基础知识:评判式思维能力、临床分析决定才能、沟通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全面清晰的描述。

2、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现行培养方法学生在校的总学时较多,但课余时间却相对很少,且必修课占总课时的约百分之八十,学生并没有主动学习能力.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学生在校第一年,主要学习通识的必修课和部分医学的基础课程,到了第二学年后才接触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学,到了第三年的最后阶段才会临床实习.但学生并没有了解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临床环境,不利于学生及时养成专业知识观念.也无法反映学科实用性较高的优势.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前期的医疗基础课实践以验证型实践为主,而后期专业课实践则以单项知识练习为主,学校没有综合性、创新型实践,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

3、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单一,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欠缺

现阶段,护理学专业专任老师在授课中,多数仍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师讲解法开展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则以期末考核居多,占毕业生总业绩的百分之七十.由于这些课程及评价模式,导致了毕业生对学习过程和实践训练的关注程度不足,而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时间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易忽视了对学员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训练.

三、新时期高校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1、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多数高校培养目标一般偏向于培育多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或者专业的领军人才。学校不仅要明确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高端化、创新性,同时也必须确定所培育的人才具备脚踏实地的意志与品格,并具备走向社会、服务社区的应用性。具体到护理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必须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技术与护理学发展水平要求的,能系统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与基本实践技术,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先进实验技能的高水平、高素质护理人员。所谓高素质主要体现在:应致力于培育具备全球眼光,具有评判思维能力、实战能力和领导与经营才能的创造型优秀人才。所谓应用型人员是指,学校应当培养的具有护理学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熟悉急慢性和重症医院病人的基本护理规定、作业技术、专业治疗与监督管理知识,并能运用相应程序对服务对象进行整体护理的实用型人员。同时还必须强化对本科专业人员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以造就富有的人文意识,在管理工作中倡导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富有时代精神、崇高道德,富有人文关爱意识的高层次护理人员。

2、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形成本科应用型的护理人才课程体系

围绕核心能力的精选课程,在早期阶段引入了"护理学导论""护士艺术与礼貌""护理伦理学"等选修课,以使学员及时了解专业知识,使人文教育贯彻于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础、专业知识与临床各阶段教育环节的始终.缩减必修课,扩大选修课,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调整到百分之六十五∶百分之三十五.并在选修课上开展学科特色分化教学,开展高端养老医院护理人员、育婴师培训和资格证考核,开展选修教学,并聘任业内的专家学者作为选修主讲老师,使学员在满足基本培训规格的前提下也能学有所长.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数,并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环节。

3、培养学生自身的素质

(1)宽广的人文素质

人文主义关怀式的服务精神,已成为现代医学文明与现代化医院管理的主要标志,只有通过进一步学习与研究有关医护观念方面的人文主义精神内容,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才能进一步提升工作品质。此外,人文主义教育还包括了培养人类心灵的教育、建构精神世界的教育,以及形成完善人性的教育。所以,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教导他们在护理岗位中要以人为本、爱护生命、敬畏人生,培育他们的人文关怀素养和敬业精神。

(2)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特别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广泛而持久的注意力、独立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稳定的情绪,强化学生的正义感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坚忍顽强的意志和勇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进取精神。

(3)健康的身体素质

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每时每刻要保证清醒的大脑,但如果身体状态不佳,精力不集中,在进行大量的护理任务时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此外,由于医生护士患者经常通过接触病人,有细菌的分泌物、排泄液、鲜血等,因而被传染的机率也比较多。所以,医生护士患者们应该重视健康营养水平,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充分的午睡,以及增加体质运动能力,以确保精力充沛、大脑保持清醒,并全神贯注地投身工作。

四、结束语

在培养新时期本科护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应强调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人文精神和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注重课程的专业化和实用性,增加社会科和人文情感教育课程的比重和比例;教学系统的构建提倡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师生在教与学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郑克勤,刘琼玲,颜文员,等.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教育, 2014( 12) : 4 - 6.

[2]谢晓云,彭忠英,崔小妹,等.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 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护 理 实 践 与 研 究, 2015,12( 8) : 129 - 131.

作者简介:刘敏,出生于1989年11月,女,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护理基础医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