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理念下产业园区新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甘肃兰州新加坡中医药国际产业园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3
/ 2

产城融合理念下产业园区新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甘肃兰州新加坡中医药国际产业园规划为例

沈鸿飞

雅克设计有限公司苏州规划分公司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建设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基于在研究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产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以甘肃兰州新加坡中医药国际产业园为例,探讨了产城融合型产业园发展的内涵、特点及规划要求,并剖析了新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园区;新发展模式;规划策略

0 引言

在城市建设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产业与城市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传统的产业园区较多以单一功能为主,在发展进程中渐渐出现与城市发展脱节、职住分离等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园区的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无法跟随区域格局变化及新的经济发展挑战。为解决此类问题,“产城融合”概念出现,旨在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并进,产业园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配套有城市功能的设施,形成多功能、便利的产业园片区,类似于小城市片区的功能。

“甘肃兰州新加坡中医药国际创新产业园”的整体规划目标符合产城融合的理念,并结合了三种新的发展模式,对地块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形成新的功能布局。通过分析整个项目的设计理念以及发展目标,为未来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 研究背景

随着快速工业化发展的时代的结束,考虑到生态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问题,传统的工业厂区逐渐从市中心转至郊外,“产城融合”的概念随之产生。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物质空间的新型载体,也经历了不断成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功能单一,到多种产业模式,同时也有智能化、高端技术的融入,使得产业园区的发展从量的起步到质的飞跃,这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不可或缺的影响作用。

2 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2.1 传统产业园区的发展瓶颈

传统的产业园区是城市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的见证者,随着产业的更新迭代,产业园区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此转型期间,传统的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不断显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与城市脱轨发展。传统产业园区是以产业迅速发展为目标的产物,会导致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不同步性,这就会出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定位不匹配、产业配套设施供需不足、产业与城市空间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2)产业结构单一,效益低下。传统产业园区大都是以劳动密集型等制造加工业为主,产业等级较为简单,附加值低,产业链单一,且其土地开发利用模式较粗放,土地产出值较低,很难实现土地效益最优化。

(3)开发机制模式弱化园区发展。传统产业园区的开发机制是由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即政府提供资金、土地等资源,产业园区作为开发载体经营,此种模式在发展初期是必然选择,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单一的开发模式便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产业园区只依赖外在的支持力量会导致园区发展不平衡,自主性弱化,导致粗放发展。

2.2 产城融合规划理念与特征

产城融合的概念虽然提出已久,但是至今对于其发展模式的概念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可以概括地理解为产城融合是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完善片区城市功能体系的规划措施,通过“产城”的发展规划,使产业功能具有辐射能力,片区城市功能具有循环效应。旨在强调以人为本,功能混合高度复合,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现代人的多元需求,达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最终目的。针对其内涵及特征,总结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应该是以职住平衡、布局融合、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等为主要特征。

2.3 融入新的发展模式


  1. “三圈层”辐射带动发展模式

“三圈层”辐射带动发展模式是指在功能上实现差异化布局,第一圈层打造景观核心,吸引大量人流前来休闲观光;第二圈层打造公共配套,结合景观增加休闲消费和优质工作环境,成为固定目的地,留住人气;第三圈层发展居住配套,吸引更多人群,形成高质量园区。


  1. “生态共享”发展模式

“生态共享”发展模式主要分为研发办公区、居住生活区以及生产产业区,其中研发办公区打造“大疏大密、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利用绿带,塑造“工作、生活、学习、休闲”四位一体的放射式共享空间,集高质量的环境和配套于一体,刺激沿线产业组团人才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居住生活区以及生产产业区则打造“集中共享”的休憩空间和商业配套,满足产业工人以及住区居民的日常休闲和消费需求。

(3)住区“邻里”发展模式

住区“邻里”发展模式指的是形成高密度社区和邻里中心,其中每个社区配置一个邻里中心,服务约10000人;基础型邻里中心占地约1-2公顷,覆盖日常生活必须的12项功能,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百姓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生活便利服务,服务业比例达80%。

3 研究思路

3.1 背景分析

项目选址于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皋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起步区)内,范围约7平方公里;其北部、东部还有约20平方公里以上腹地供远期发展需要。

3.2 现状分析

为了避免影响原有空间规划,甘肃兰州新加坡中医药国际创新产业园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性质会尽量衔接现有的空间规划,在进行空间规划之前对项目基地进行了现状分析。


  1. 交通方面。项目基地紧邻主城,交通区位优良便捷。其位于甘肃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宁城区北部;地块南侧紧邻北环西路,北至兰州中川机场,向南可达安宁主城区区域。

(2)产业方面。甘肃省具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基础,发展机遇好。甘肃省有着“干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称号,一直以来甘肃省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量名列前茅,但是中药种植、存储等技术手段尚不成熟,中国中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低,发展空间仍较大。

(3)配套方面。项目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项目距离中心城区仅2.5公里,可与之共享城区完善的配套设施。人力人才供给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优越,正处于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范围内。

3.3 规划目标及应对策略研究

通过对现状基地情况的了解,进行分类梳理与分析,规划明确项目将发展成为融中医药及衍生产业研发制造、企业总部、商贸服务、学习、高品质社区、精品旅游于一体的具有丰富城市功能,休闲、生态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成为全国城镇化推动的新典范。

3.3.1 保护本底,构筑开放生态网络

通过保护自然、亲近自然、利用自然三大策略进行,首先外围的山体、河湖水系作为片区的生态基底,应当加强保护措施,利于生态环境的打造;利用外围自然要素延伸入基地内部的自然要素,作为基地与外围之间的生态链接,一般可以通过打造公园或者绿地系统来合理渗透;对于基地内部的现有景观条件,如现状水系,规划打造景观公园,作为基地的核心景观节点。

3.3.2 多元复合,统合产城互动功能

产业以多点形式逐渐渗透城市功能,通过城市带动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业与城市功能相拼贴,以产业功能反哺城市功能,两者之间形成互补互助、相互提升的效益,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生态、人居环境等功能,最终达到产城融合的状态模式。

3.3.3 联合区域,组织高效交通系统

利用几条主干路,将产业园区的各个功能组团连接起来,增加园区道路交通的通达性,在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布置清晰合理的路网系统,以封闭环路组织内部道路,形成内部相对独立的道路系统,打造特殊化特色化道路路幅及断面形式。

3.3.4 活力融合,设计活力空间系统

通过保留绿色生态,利用现有的植物和生态场地,提升其实用功能,打通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塑造多元的活力的空间系统。通过串联不同功能空间的绿道和步行系统达到各个功能空间之间交流合作的便利,同时能将生态、休闲、活力、艺术的元素渗透到整个活力空间系统中。

3.4 空间布局

3.4.1 规划结构

项目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五组团”的规划结构,如下图所示:

62c1009e7fb3c_html_30a17ada53e25234.png

图1 规划空间结构图

3.4.2 功能分区规划

城市引擎区域:充分利用开放景观湖面,重点打造休闲景观与中央公园景观,以生态为核心,圈层式发展商业、办公、展示、文化及居住等功能,提升区域整体环境,提高周边土地经济价值,形成整个园区的核心引擎。

中医药产业组团:与甘肃著名医药企业合作,引进日本和新加坡现金的汉方药材生产与管理系统,建设中医药高端中成生产基地,成立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及孵育中心,招商合作设立中药材物流中心及电商平台,并设置居住、邻里中心、公园等城市功能的居住小组团。

品质人才组团:为产业园区提供居住和生活配套服务。慢行走廊、立体配套形成复合型绿色科技住区,多样化户型服务不同人群,针对不同功能形成复合化社区中心空间。

生命科技组团:该区域包括中医药科教集聚园区、中医药研发基地、中医药企业总部基地、生命科技组团——研发以及生命科技组团——总部,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商务办公大组团。

生态康养组团:依托园区西侧山体良好的景观资源,是生态休闲、康养旅游产业的重要承载区,设置大量中药食疗、中医保健等大健康休闲旅游保健体验设施。

教育医疗组团:由于地形阻碍,紧靠一条贯穿园区东西的主干路与西侧园区相连接,是集医疗、疗养、中医药教育以及居住配套于一体的一个独立组团。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项目基地的现状分析,了解其发展优劣势及机遇挑战,并且探析产城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发展思路,将产城融合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去,结合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合理利用园区现有的优势条件,同时满足产业与居住工作的多重需求。


参考文献:


  1. 曾振,周剑峰,肖时禹.产城融合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与重构[J].规划师,2013,29(12):46-50.

  2. 赵玉娟,唐龙,朱佳,何洋中政.时空耦合视角下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以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S1):89-96.

  3. 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28(04):58-64.

  4. 唐永伟,彭宏业,陈怀录.“产城融合”理念下西北河谷型城市郊区工业园规划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07):9-14.

  5. 郭莹.产业链视角下宜春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21(12):73-75.

  6. 梁朝炜,张磊.产城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园设计——以西安电子谷项目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26):35-38.

  7. 崔冬冬,姜乖妮,田秋月.产城融合视角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20,38(0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