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去学生心灵上的尘埃---浅谈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拭去学生心灵上的尘埃 --- 浅谈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

陈锐莹

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

摘 要:本文就当前个别青少年因嫉妒心理而产生伤害他人的心理障碍,提出疏导学生的几点见解: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生活、学习的自信心;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四、引导学生全面评价自己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功;五、在同学之间提倡公平、友好的竞争;六、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沟通,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进行心理疏导,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疏导;嫉妒心理

银川市一12岁男童因怕被责罚杀害亲戚一6岁女童;广州一名12岁的小女孩因他人看不顺眼,被砍了几十刀;潮州一女生故意用浓硫酸淋在同班女生头上;不胜压力,校园自残……近年来,诸如此类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时而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王德炳教授说,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恶性事件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及时有效得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是不容忽视和责无旁贷的。下面就嫉妒这一学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障碍的心理辅导谈谈本人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从心理学上讲,嫉妒是一种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是因为人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及容貌等优于自己而产生不服、不悦、忧虑和怨恨的情绪体验,它俗称红眼病。嫉妒的产生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置身于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之中,于是个别差异在交往中被突出了,因此而导致优越的地位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而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诋毁、中伤、仇恨对方,甚至用凶残的手段伤害对方,以求得心理上病态的快慰。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在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中对人的伤害是最严重的。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培根认为“嫉妒是与恶魔最相称的属性”。

在现实生活中,心存嫉妒的学生并不少见:有人因为自己的同学在英语竞赛中取得名次,就说三道四,找茬挑刺;有人因为自己的好友升入重点高中,就与他一刀两断,永不来往;有人看到同学刚买了 新款“苹果”,就装成不小心,故意把它碰在地上;有人看不惯别人整天开心快乐的样子,故意引起言语乃至肢体冲突……,甚至发展到诸如开篇所举的残暴伤害甚至杀人那样的程度。

生活实践反复证明,嫉妒心理要不得,它对人对己对都是不利的,严重的还会损害个体情绪健康。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仍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相齐。”一个光会嫉妒别人的优点、长处、幸福、成就的人,由于他(她)的心计全部用在如何忌恨别人,妄想把别人拉到与自己同一的水平上,甚至低于自己的水平线,他(她)就必然不会再有精力、有心思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现代心理医学研究一再证明,嫉妒者由于长期处于压抑、自忧和焦虑不安之中,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诱发多种身心疾病.更有甚者,还为了嫉妒而丢了性命。

既然嫉妒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如此严重的危害性,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心理疏导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加以矫正,拭去学生心理上的嫉妒的尘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对于心存嫉妒的学生,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嫉妒心理对人对事业的危害性。认清嫉妒心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比如让学生想像,假如同学之间都像《红楼梦》里探春所说的那样:“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希望别人倒霉,诅咒别人进步,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将会变得怎样的令人不快,以至令人窒息啊,从而促进学生产生矫正嫉妒的动机。

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生活、学习的自信心

嫉妒心重的学生往往还具有特别自私,心胸狭窄、自卑感强的特点。这说明嫉妒心不是孤立的心理活动,它与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知识水平等许多因素有关。所以,要想消除嫉妒心,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寻找新的奋斗目标。在为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奋斗中充实自己,发展情趣,广泛地开拓一个不输给人的境界。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因家境贫寒而嫉妒同班一个家境很富有的同学,因为心理忌恨他,所以一直对这位同学找碴挑刺,最直接就是破坏他的东西。我了解到情况后便通过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让他认识到作为他现在无论怎样努力都是无法改变家庭现状的,为了解除苦闷,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确立远大理想。“比方说在学习上做出更大努力,当你获得了超人许多的成绩,如愿地考上了令人羡慕的重点高中时,你也就具有别人所缺少的东西,你就有了能与‘对手’相匹敌的资格,从而也得到了心理上的平衡和快慰。应当看到,在今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用武之地,何必拘泥与一时一事,殚精竭虑去嫉妒别人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初步确立这个学生从学习方面赶上并且超过被嫉妒者的自信心,让他明白“没有自信,才会产生嫉妒”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在学习上进步较快,从而也就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除了嫉妒这种心理障碍。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心理与行为的调节,保持心理平衡,防止嫉妒心理的一种方法。例如,我班有一位班干部想参加区运动会,但竞选中失败了,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有点怨恨入选的同学,于是我就引导他进行自我安慰:“当选了会很忙的,又可能会耽误了学习”;还有一位同学,我发现他整天郁郁寡欢,上课不专心,作业总是完成不了,跟他谈心他也不讲,支持老师“告”家长,经过跟他家长沟通之后,才发现因为家里自从有了弟弟之后就开始带情绪,嫉妒弟弟,不爱跟家长说话。了解问题症结之后,经过家长的配合,通过 “阿Q式”的辩解,让他感受到有了弟弟的更美好,感受家长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他的,让这位学生保持了心理平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对于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消除嫉妒的好方法。

四、引导学生全面评价自己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心存嫉妒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要认清自己的不足。要使学生懂得,个人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不可能“万事如意”,应该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与他人。而对于他人的优点和成功,应该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积极感受,用心去体会别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例如“××得了书法竞赛一等奖是很不容易的,他每天至少要练一个小时,有时手指疼痛,还在苦练。如果你花那么多的工夫,也会获奖的。”诸如类此开导,能让学生明白:荣誉是长期的苦和累换来的,人家在吃苦受累的时候,自己却在享受着游乐,生活没有亏待自己。这样一比,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平衡,为消除嫉妒心理提供了条件。

五、在同学之间提倡公平、友好的竞争

“竞争是医治嫉妒的特效药。”嫉妒是无能和自私的化合物。提倡公平、友好的竞争,并非是为了一个搞垮另一个,而是为了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达到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目的。比如学生的书画水平、演唱技巧、写作表达能力、考试成绩等的提高都离不开勤学苦练。于是我就在班中安排了各种竞赛,比谁学习勤奋刻苦,比谁的考试成绩提高快,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赛,并通过竞争得到某方面提高和荣誉感,达到了缓和以至消除嫉妒的目的。

六、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沟通,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

学生的人际活动主要集中在与班中同学的交往,这是因为同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容易互相了解和交流思想,嫉妒的对象一般也在班级范围内。为此,我安排品德兼优的学生主动与心存嫉妒的同学交往,在交往中理解、体谅、帮助嫉妒者。比如安排被嫉妒的同学故意向心存嫉妒者坦率地暴露自己弱点,向他请教难题,真诚与之商讨。正如培根所说的“有智的人则宁可给嫉妒者贡献点什么,有时在自己不甚关切的事件中故意让人阻挠或压倒。”通过诸如此类的安排,为心存嫉妒者创建一个轻松、乐观、充满友爱的班集体心理环境,化解了敌对情绪,缓解了嫉妒心理。

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进行心理疏导

网络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对缓解学生的紧张嫉妒心理,释放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各种不良情绪,的确有其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积极探索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适时开设网络心理学常识、心理卫生保健常识及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及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紧张和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增强选择能力和免疫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

总之,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愈来愈突出,身为人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中存在的诸如嫉妒等的心理障碍,要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拭去心灵上的尘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

[1]陆雪芳.班级管理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贺银瑞.关于心理辅导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8(1)

2022年5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