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建设智慧城市目标思路与推进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3

平凉建设智慧城市目标思路与推进机制研究

曹三连

平凉市大数据服务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随着信息化技术迭代出新,智慧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很多城市竞相争取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近两年,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指导文件相继发布,建设目标逐渐清晰且更加注重投资应用质效。笔者试图通过了解智慧城市大体现状,来分享自己关于平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几点浅显认识。

一、概念理解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技术,通过以人为本创新及其各类算法实践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

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笔者认为数字是工具,是相对传统的改变,为初级阶段;智能是方式,是探索创新的过程,为发展阶段;智慧是目标,是社会平面的再造,是理想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就是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全面提高社会发展与管理水平、经济效率、企业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具体有四大基础特征:

1.全面透彻的感知。利用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

2.网络泛在的互联。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形成“物联网”,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为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提供基础条件。

3.智能融合的应用。通过对海量数据存储、计算、分析进行智能融合应用和人的“智慧”参与,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职能行使需求分析,进行智慧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为市民提供美好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提升城市发展的新驱动,通过信息技术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新生态模式,将城市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迈向智慧时代,改善城市生活品质。

二、建设现状

根据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创新实践促进各行业发生改变。互联网及科技企业不断向四五线城市及乡村下沉,农村地区物流和数字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工业互联网“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000万台(套),工业APP超过59万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500个,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线上外卖蓬勃发展,在线办公市场日益活跃,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疫情期间推出返岗就业、在线招聘、网上办税等高频办事服务700余项,各行各业数字化应用百花齐放,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呈现为持续健康发展态势。

三、应用场景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也面临缺乏顶层设计重建设轻应用、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建设流程实施缺乏绩效评估、“数字鸿沟”信息整合与共享不充分不畅通、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智慧城市是长期积累、内涵丰富的过程,还需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挖掘应用新场景,以应用促完善,全方位探索、各领域实践,促使城市更“智慧”。主要方向有:

1.智慧政务一网通办更便民。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以让群众满意为核心,以群众办事“只跑一次、一次不跑”为标准,构建全覆盖、全流程、全时段“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服务事项集成化、服务流程减量化、服务信息协同化、服务效能便捷化、服务条件均等化”,实现群众办事“一门进、一窗办、一网通、一表填、一证交、一线询、一键点”,同时,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类似购物APP的精准化服务,让市民切实体验到了便利,努力建成“数字政府”实现营商环境最优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2.智慧交通实时调度更通畅。构建智能交通运行体系,实现对交通“全面感知、全局决策、实时控制”,让老百姓出行更加顺畅安全。建设多传感器融合车路协同智能路网,提高交通系统感知能力,实现车车、车路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优化城市智能交通体系。运用智能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结合智能信号灯、智能停车系统,预判拥堵趋势并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提升交通系统调度能力。通过多系统联动、数据实时共享分析,实现指挥调度灵敏高效、交通违法精确打击、事故预防闭环管理、交通服务实时便民、数据采集多样准确的现代化新常态交通管理新格局。

3.智慧医疗人民生活更健康。5G技术使远程手术成为现实,通过视频、声音、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促使诊疗能力提升到诊疗方式改变。基因检测可发现健康人基因缺陷,尽早提示健康风险;通过医疗大数据建立病症模型,帮助医生迅速诊断病情;可口服纳米级智能手术机器人在进入人体后,进行精准无创手术;人工智能家庭医生作为补充,将应用于负常见病治疗和慢性病护理等方面。展望未来,智慧医疗让看病变得更方便快捷。

4.智慧应急指挥调度更高效。依托物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风险隐患全方位监测预警、评估与精细化治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推动“智慧应急”建设,提高城市重大风险感知灵敏度、风险研判准确度和应急反应及时度,逐步实现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和舆情引导等应急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创新“统一高效、指挥可靠、快速协同”的智慧安全管理和风险主动防控新模式,构建应急管理“业务一张网、数据一张图、管理一盘棋”。

5.智慧城管城市管理更聪明。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出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于一体的“城管五感”,不断提升城市运行感知能力,增强城市安全运行预测、预警、预判和预防能力,实现感知立体化。通过数据集成、高效整合城管各行业海量多源信息数据,实现“大城管”格局下市政道路、市容环卫、城市绿化、城市燃气、供水、供热、排(污)水等行业和城管综合执法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建立起规范、高效、安全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研发城市管理案件热力图,提升对案件高发时间、高发地点、高发类型动态分析能力以及人员管理、绩效考评等量化分析能力,形成城市管理工作“天气预报”和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的城管新机制。

6.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更智慧。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全面构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支撑体系,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商业发展、促进产业模式升级、打造数字新业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同时,数字技术已成为新生产力,新生产力要素嵌入促进三产生产效率提高,让互联网更好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培育数字化惠民共享新经济,让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四、推进机制

1.建立信息化项目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机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资金保障与资源共享问题。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开发运用可视化场景机制,推动智慧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协同运作,提升城市运行决策分析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

2.建立大数据资源纵横联通、共享共用机制。整合信息数据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优化构建计算、存储、安全为一体的基础云平台,持续推进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市长热线等系统平台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基座应用支撑,构建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和通用业务库“四库一体”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数据的“大汇聚”和共享共用。

3.建立全流程跟踪推进应用、效能评价机制。制定完善新型智慧城市绩效考核办法,丰富拓展应用场景,以应用实效为前提,研究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评估论证、立项审批、招标采购、过程监理、工程验收、资金管理、审计监督等环节。强化建设管理、监督考核、投资评价、结果通报,通过严格考核、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等方式开展评估评价,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

4.建立投融资建设合作发展、市场融合机制。推行“企业注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运营机制,依法科学有序盘活相关资源,建立完善包括财政资金在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和分级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多渠道筹融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5.网络与信息安全评测、风险防控机制。建立权责清晰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打造可持续的运维运营体系,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等级测评和风险评估机制,构建管理高效、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运维运营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服务和支撑。

总之,推进智慧城市的过程,重点是围绕“云网数感”基本要素,推进宽带网络建设与改造升级,实现高速宽带网络全覆盖;加强数据中心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部署,实现全方位多领域共建共享机制和数据互联互通;加快传感器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应用,推动物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融合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实施,通过数字创新驱动,应用实践积累,铆足干劲,开足马力,用新时代的数字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发展之果,智慧城市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此文为平凉市第六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课题,立项号:

PLSKKT2021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