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有效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于冬梅

浙江省桐乡市北港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邮编: 314511

学困生相对于优等生而言,学困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者,而且还包括“学习失能”者(钟启泉,2003)。二者的共同点是: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但是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学困生个性心理差异较大,但他们心理上有惊人的相似点,即渴望得到真诚的信任和爱心。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呢?


一、教师的态度

面对那些可能被传统教育拒之门外的所谓学困生,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收起傲慢与偏见,如何让他们重拾起自信与自尊的勇气,如何使他们走上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成才之路,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师生间的关系要做到“知心”。可以这样说。正常的师生关系是“知心”关系。“知人知面要知心”。可以说,知心是转化学困生心理的前提。师生要产生良好的心理相容,就要求教师“钻到儿童肺腑里去”。这里“钻”字说得很有道理,体现了教师应积极主动。曾有这样一位学困生,他贪玩成性,一贯逃学,成天在录相室、电子游戏机室里混,谁的话也不听,一旦挨打就出走,害得全家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班主任老师针对情况,并不先急于“施教”,而是花了近十天时间与这位学生交往,做到不揭短,不提过去,热情与之谈心,以期建立“知心”关系。在教师的言行感动下,这位学困生终于说了实话:不愿读书而成绩差,成绩差就没有学习兴趣;贪玩是混时间,出走是吓唬父母;即使玩内心也不快活,因为心里很空虚。这时候,班主任看到正面教育的条件成熟了,就与他谈学习,谈前途,谈理想,指出过去的错误。这位学困生感触很深,表示要重新塑造自己。后来,这位学困生变化很大。试想,如果没有“知心”作前提,无论教育者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教育,学困生的心理转化还是极困难的。因此,花些时间去了解一下学困生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是“爱心”。感情的蕴积,不能仅仅满足师生关系的“知心”。教师要对优生献出一份真诚的爱,学困生更需要爱。可以说,爱心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天平。“爱”是一个亘古就被人们认识到了的论题。谁都希望得到爱。然而,学困生他们得到了多少真正的“爱心”?家长打骂凌辱。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也有个堂皇的解释:“为了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还有的家长或老师对他们的爱则表现为宠爱、偏爱、溺爱,失去了理智的爱。这都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需要的是真诚与理智合为一体的爱心。就情感而言,教师“视生为子”,爱生胜过爱子;就表达方式而言,教师要越过偏爱的误区,对优生和学困生一视同仁;在爱心的施行中,学困生所得到的爱心应多于优等学生,公平的评估对学困生也是爱心的享用。一个小小的表扬足以让有些学困生“受宠若惊”,一个生活细节的叮嘱也常常让他人倍感温暖。

再次,教师在转化过程中要做到“细心”。要细心观察他们的上进心理和好胜心理,并细心地了解学困生周围的“朋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这为及时进行正面教育提供了依据。同时,学困生也会觉察到老师在注意或关心自己。”差生”常常与“同类”作比较,来为自己的心理平衡作借口:“我不行?某某也差不多。”模仿心理也常常支配他们的行为。因此,学困生自甘落后的心理明显强于上进心理。

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反反复复要有“但心”。被转化后的学困生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差生”的认识心理并不成熟。对他们不能期望过高,求之过急。不能一劳永逸。只有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方可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转化效果。学困生形成持久的良好的心境是有困难的。他们往往自觉地“旧病”复发。同时,他们接受良性教育信息能力远远低于劣性诱惑的影响力,一旦心理失控,便会重操“旧业”,尤其是在被长辈或老师捐了短之后,心理难于平衡,于是便破罐破摔,一发而不可收拾。教师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可认为反复就是“大子不可教”、“烂泥糊不上墙”。要引导他们认识前后的得失,说明其发展下去的大相径庭的结果,并且善于用良好的班集体的同化功能及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以促其心灵的醒悟,撞击其执迷的心理。


二、教师的方法

尽管学校的教育不能也绝不会是万能的,但对智力正常的学生来说,学校可以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积极上进和强烈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及客观的不良影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首先,要以差异的思想为指导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在步入个性化时代的当今世界,个性孕育着创新,创新体现个性。“听话”、“会读书”不应该再是好学生的标准。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才是国家振兴,社会进步真正所需的人才。教育必须完成这个任务。这一理念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得到体现。个性化班级管理同样也是差异思想在现实层面的一种实践。班级管理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常规管理;二是个性化管理。其中,常规管理是基础,通过常规管理达到把学生管住的目的。个性化管理是核心,通过个性化管理达到把学生管好的目的。

其次,要以能力、特别是意志力的训练为基础。学困生普遍表现出观察力很薄弱,观察事物表面化,不能充分辨别差异。看到的东西少,有时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且做事情时缺乏意志力。凡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坚持不懈、处事果断、不怕困难和善于自制的就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反之,畏缩不前、半途而废、优柔寡断、草率从事、遇到困难退缩、责怪别人、怨恨自己、垂头丧气、随波逐流的就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既有激励作用,又有克制作用;坚强意志也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引导学困生不断地挑战自我、磨砺意志,培养适应能力。

再次,要以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学困生班的学生均处于各自班级的末位,在他们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喜悦,心中总有挫败感,而这种情绪是学困生转化的一大障碍。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十分关注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努力为他们创设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比如,可以与学困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愉快、平等人际气氛,可以诱导 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这些品质转化为学习兴趣,可以为学困生创设一些“特殊的成功情境’,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对其进步给予及时表扬,使之理解学习的意义等。

最后,要以集体的力量为动力。班集体是教育学困生的一个大熔炉。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离开家后几乎是融入在这个团体中学习和生活。教师把他们置身于集体中。教导班上同学要热心关爱和帮助学困生,绝不许鄙视嘲讽他们,无论是生活中的小事还是大事,例如:换座位、交朋友、搞什么活动,都应以一个整体全面看待。不得以其它理由照顾他人,力求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帮助学困生克服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让他们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有多么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困生一直以来存留在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因此,要利用同龄人与同龄人更容易勾通的心理疗法,让双方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互帮互促,消除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钟启泉.2003.《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