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乡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马光晶

兴仁市真武山中心幼儿园( 贵州省 兴仁市 562300 )

摘要:幼儿处在生命早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习惯对于幼儿的长期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乡村的孩子,更需要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接下来本文笔者将针对乡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乡村幼儿;行为习惯

引言

在幼儿园里,孩子的好的行为是在一个集体的氛围中形成的,老师们要让孩子们遵守的规矩,包括:如何上厕所、进行午餐、午休、座椅的放置、在课堂上的行走、认识自己的杯子和浴巾。想要培养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就要通过教化的方法来教孩子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笔者认为应该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征出发,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采取辨证的方法和方法来培育其优良的行为。

一、老师要拿捏好约束与自由的关系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很难培养的,所以必须进行重复练习。在学校里,小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规矩意识,孩子们不懂来幼儿园要做早检,也不懂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行为。孩子们刚刚脱离了家族,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自然会有一些不习惯。幼儿在幼儿园中是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因此,老师们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教育。在日常活动中,通过讲故事、适时的教育、持续的提示等方法,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加强自己的习惯,从而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也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对于乡村的幼儿老师需要做到投入更多的耐心,不能够使用粗鲁的行为来指导学生。不能够常常对孩子说“不”,比如:不准随意走动,不准插嘴,不准大声说话,这种对幼童的严厉管制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对老师言听计从。相关的调查显示,幼儿在宽松、自由、接纳的氛围下,其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会更好地发展。所以,老师要以幼儿为中心,从发展的观点来改善教育的行为,而不能只由于对传统的要求过于严厉,而错过了对幼儿创新的培育和保护。

虽然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但是从“人”的视角来看,老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者”到“助推者”转变,以对幼儿的了解和尊敬开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可以让幼儿做人物扮演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医生,一部分学生扮成病人,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按响了一下闹钟,提醒幼儿说“下班了”。看学生会不会自己收拾东西。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同学没有收拾东西,老师不要上来就进行指责,可以先问一下幼儿的想法。这时老师就可以问"宝贝,你干嘛还没整理呢?“”幼儿可能会指向在床上打点滴的小朋友说:“他还没有打好水,不能乱拔!”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对幼儿进行教导,不要强行让他把这些玩具打包,因为这是一个幼儿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创造性的创作,也是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是幼儿必须要培养的一种优良的习惯,应当加以维护而非加以抑制。这时老师告诉他:“等他把水放好了,你们就回家吧!”这时幼儿也会欣然同意

对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既不能完全控制,也不能完全纵容。它不仅要以某种严苛的标准对幼儿进行制约,而且要充分发挥幼儿的意愿,给予其一定的自由度。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意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作为自己的主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它不仅可以反映出老师对孩子的尊敬,也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规则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更好地遵守规则[1]

二、教育 明白规范的重要性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必须制定一些基本的标准,例如:服装的着装、椅子的放置、餐具的陈列等等。这种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习惯,有利于孩子做事变得认真、有序。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应对,从而建立起大人的威严,让孩子相信大人的话是可信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和一帮天真的小孩打交道,他们有性别,有天赋,有外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有一个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注意每个人的不同是正常的。事实上,很多老师并不缺少观察差别的眼光,但他们常常顽固地遵循着“标准”,以“划线”的固定思想来约束孩子,造成消极的效果。所以,老师要注重对教学中的不合乎情理的地方进行仔细的观察与反思,从而使其真正地行得通,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时,针对不同的幼儿,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给内向、动作迟缓的幼儿留出更多的空间;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再比如从一个班级到一个班级,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年纪和认识的发展来逐步的变化[2]。此外,在评估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应坚持“恒定”和“变动”相结合,不能以一个“一视同仁”的标准来判断不同的幼儿,应该给予不同种类的孩子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过程,老师要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和节奏来达到自己的要求。

三、建立正确的奖罚制度

惩罚是一种矫正幼儿不良行为的方法。但是,惩罚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如果惩罚得不好,不仅无法控制孩子的表现,还会导致孩子的反常。比如,有些小孩,故意把米饭和食物撒了一地,可以叫他和大妈帮忙清扫一下地板,知道不能够浪费粮食以及收拾卫生的艰辛;如果是为了争夺一个玩具,可以将它暂且扣押,等他们平静了,再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做错了什么,处罚完了,要让孩子明白老师为何要处罚他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能只靠惩罚,否则换来的只有批评和指责,孩子的情绪无法承受,就会出现逆向的情绪。负面的情感会导致出现极端表现。

鼓励、赞扬是幼儿的心理滋养,也是培养他们的好的行为方式。当幼儿听到别人的夸奖,也会从别人的评语中了解自己。如果一个幼儿在一个可以促进他们的自然规律发展的地方长大,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一个积极的、不断的学习的人。所以,可以在班上进行"能干宝贝"评选,例如:对会自己吃东西的小孩给予红色五角星,对自己的穿着和脱掉的衣物给予绿色五角星,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给予黄色五角星。像这样将孩子的表现进行分类,给予相应的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自尊心得到了提高,并且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自身发展情况,运用相关和幼儿现阶段所适宜的方法来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菊. 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2]任瑛.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