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领域绘本的践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幼儿园教育领域绘本的践行

张琼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幼儿园 554107

摘要幼儿园阶段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基本思想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要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为幼儿后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应用丰富的绘本,充分挖掘绘本内容,促进幼儿认知的全面提升,绘本内容丰富,图文兼具,且趣味十足,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幼儿学习绘本中的生活道理。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教育策略

引言

绘本由绚烂的色彩、有趣的图片、精彩的文字所构成,每一个绘本对于幼儿而言都是一座生动的动画王国,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空间。然而,因为幼儿自身的理解能力、细小动作的掌控力、色彩认知力等并不十分发达,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去阅读绘本。而对绘本的合理运用将成为影响幼儿阅读能力、情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合作意识水平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想要充分发挥绘本的作用,就需要充分了解绘本于幼儿教学中具有的价值,并且能够对自身绘本的教学方式、方法、习惯等展开反思,能够剔除影响绘本运用的不良因素,形成自身独有的绘本运用方案,让绘本具有的积极的幼儿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绘本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培养幼儿新视野和想象力

皮亚杰认为幼儿认为动物、植物、无生命特征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在绘本世界当中动物有了思维、植物能够对话、石头可以行走,这些都不稀奇,也不影响幼儿对世界认知,相反,如此设计会给予幼儿全新视野以及丰富想象力。

(二)培养幼儿阅读习惯

幼儿园绘本教学需要定时定点,这样经过多次阅读,幼儿会建立绘本阅读习惯。而这种阅读习惯正是幼儿未来发展需要的阅读习惯的前端。故而绘本阅读阶段又称为前阅读时期。

(三)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模型源自于他人的语言信息。在绘本阅读当中,教师有角色感阅读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美妙进而选择自身所能理解的语音、词汇、句子来构建其独有的语言模型,幼儿并且在教师的影响下,其也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去阅读绘本。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因为角色转换而逐渐形成换位思考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又会推动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构建幼儿良好人际关系

绘本不仅是读物,还是构建幼儿间友谊的桥梁。一本有趣的绘本总会同时被几个幼儿所关注,但因为幼儿处在“自我为中心”阶段,所以他们都想独占绘本。这时候,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绘本共享,教师可以让几个幼儿一起阅读,甚至于在阅读中形成角色分配,无形中可以塑造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

二、幼儿园教育领域绘本的践行策略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时候教育缺乏一定的载体,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要有效践行绘本教育,教师应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处于轻松的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依托绘本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幼儿进行良性互动,使幼儿保持身心轻松和愉悦,从而可以全身心地投身到教育活动中。同时,教师应该应用轻柔的语言影响幼儿,减轻幼儿的压力感,鼓励幼儿,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幼儿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如为了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指导幼儿,让幼儿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择《我爱讲卫生》的绘本,指导幼儿学习绘本内容,通过学习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一绘本内容讲的爱讲卫生的小熊和不爱讲卫生的小老鼠的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幼儿了解到讲卫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绘本活动中促使幼儿了解一定的卫生知识,从而提升幼儿认知。

(二)开展针对性的绘本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漫长的教育中促使幼儿逐步提升自我,提高认知,但是总的来说,幼儿园的教育主要围绕在基本道德认知、行为认知、习惯认知等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绘本进行针对性教育,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教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紧密追踪幼儿行为,了解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行为和思想,然后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合理选择绘本内容。如实际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发现几名幼儿有不良的习惯,如会挑食、会尿床等,在实际的教育中,可以选择《和坏习惯说再见》的生活类绘本,并指导幼儿逐渐改掉坏习惯,发现某位幼儿在吃饭时挑食,还随意浪费粮食,教师可以在饭后选择《我不挑食》的绘本,并提问:“今天谁把饭吃完了呀?”很多幼儿都举起了小手。“大家和故事中的小朋友一样乖,好好吃饭,身体才会长高”,教师接着说:“今天我看到某位小朋友没有吃完饭,还浪费粮食,听完这个小故事,相信他再也不会浪费粮食。”最后教师说:“读完这个小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鼓励幼儿回答,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异口同声地说:“好好吃饭。”教师针对性的绘本教育,纠正了幼儿的不良行为,提升了幼儿的认知。

(三)精选演绎内容

教师对幼儿演绎表现做出肯定评价,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对于一些正面形象,幼儿会有更强的认同感。教师与幼儿一起演绎时,让幼儿扮演正面角色,效果会更突出。教师组织幼儿演绎绘本故事时,要对情节做出梳理,从幼儿关注的角度进行角色设计,这样才能顺利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其自然进入演绎环节。以《贝尔熊生病了》为例,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阅读绘本内容,在对相关情节梳理后,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分配好角色后,要让幼儿自愿报名饰演故事中的角色,而教师则饰演贝尔熊。教师要对每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指导,让幼儿活用一些台词。演绎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用毛巾包住脑袋,装作生病的样子,而饰演小动物的幼儿,都带着一些东西来看望“贝尔熊”,并提出一些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与角色互动。演绎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让参与演绎的小朋友与家长交流演绎体会。

(四)细化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所有教学计划的支撑,是当节课程对于幼儿成长而言最终价值的体现,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合理直接决定课堂最终的教学效率。为了保障幼儿绘本课堂的教学效率,制订详细且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以某阶段幼儿的认知基础以及能力水平为依据,根据绘本内容在幼儿各项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上的培养两方面来制订教学目标,并将其列点、细化,从而保障教学目标制订的有效性,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良好的保障。例如,在大班绘本《埃尔莎的故事》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制订知识与能力目标:认真仔细地观察绘本中的画面,并能够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推测下一步的进展,能够运用简短的语句描述表达各个画面的内容。制定情感目标:(1)初步形成性别意识,并感受绘本中的亲情与关爱。(2)深入感悟绘本中所传递的情感,并表达自身的想法。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根据知识与能力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绘本中的人物表情与动作来推测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根据情感目标来引导幼儿思考“埃尔莎幸福吗”“你的家人遇到麻烦时,你会怎么做呢”这样的问题,激发幼儿深思,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选择有效的载体才能提升教育质量,绘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涉及广泛,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价值,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蔡翩.浅谈如何构建幼儿绘本教学的高效课堂[J].家庭·育儿,2019(10):1.

[2]赵晓雅.浅谈如何构建幼儿绘本教学高效课堂[J].知识文库,2021(5):195-196.

[3]牛笑梅.幼儿绘本阅读指导之我见[J].小学生(中旬刊),202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