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徽州民居及其建筑设计文化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2

浅析徽州民居及其建筑设计文化内涵

薛振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74

摘要:徽州民居,作为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居形态,凭借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优美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解读徽州民居,不仅是对我国民居文化研究的扩充完善,更是深层次挖掘古代民间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徽州民居在选址规划、功能布局、形式表达等多方面的设计思路,为今后的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徽州民居;建筑设计;地域性


概述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经历的所谓“工业化发展”、“城市化”等进程,西方的先锋建筑师发起了现代建筑运动,创造出了简约纯粹、极具普适性的国际式现代建筑风格。如今,这种设计思路依旧为众多建筑师所推崇,但也在实践中暴露出其局限性:形式单调、忽略人文关怀、对立自然等问题伴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越发凸显。建筑师也开始着重探索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性、地域性的表达等内容。徽州民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研究发掘古人的设计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历史记载,徽州曾经是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于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名而来。自古以来,徽州民居便以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宜人的空间组织、优美的建筑形象而文明,其中蕴含的很多设计智慧在当今看来也是极具启发性的。


  1. 建筑群的整体规划

对于一种建筑风格的解读,首先要以宏观角度作为切入点,徽州民居的设计也是从选址、整体布局等方面开始的,因此对规划设计要点的总结提炼是关键,也是基础。

1)选址

徽州民居聚落的选址特别注重融于自然,力求达到“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依山傍水进行建造。“背山”能够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面水”可以为生活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改善聚落微气候,“负阴抱阳”也充分体现出选址上对采光朝向的重视。聚落布局尽可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体现出对场地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成功的选址是聚落营造宜居环境的先决条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有些建筑项目,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出发点,盲目开发的建筑群大多是一种和自然对立的姿态,不合理的选址也造成了建造、使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尽可能规避盲目开发带来的诸多问题,借鉴徽州民居的选址艺术,给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栖息地。

2)布局

徽州民居的布局具有很明显的特色,其中一部分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源自对实践的总结。整体布局延续了聚落选址的指导思想,以一种自然有机的形态将建筑单元整合在一起。这种布局特点在宏村体现的尤为明显,“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每组建筑以天井为核心,灵活自然、紧凑有序地生长。天井改善了室内采光通风条件,因此不必过多考虑建筑间距,体现出古人节约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灵活的建筑组团能够与自然水系紧密地结合,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巧妙地解决了日常生活、生产的用水需求。

建筑虽然顺应自然环境灵活布置,但是聚落的结构还是十分清晰的,并以此塑造内部的街巷空间。交通体系流线清晰,脉络分明,街道以行人为尺度,一般设计的都不宽,营造出亲切宜人的室外空间。街巷两侧是斑驳错落的建筑山墙,空间曲折迂回延伸到远方,意境幽深让人流连忘返。

3)景观

徽州民居对于景观的布置也颇具匠心。聚落中的水流出口处称为“水口”,“水口园林”是重要的景观节点,往往顺应场地自然布置,并适度置入人工元素,展现出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楼阁、亭榭、牌坊等建筑或小品往往作为点缀景观节点的要素,成为人们日常活动休憩的重要场所。有的聚落在入口的处理上也颇费心机,标志性的入口景观可以增强人们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比如在入口种植高大的树木,或者利用牌坊突出入口形象,这些做法强化了聚落的引导性,成为徽州民居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处理方式。


建筑单体的设计思路

建筑单体在顺应规划布局的前提下,更多是一种平面模式的拓展。徽州民居充分体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平面功能布局,并通过天井进行单元组织。在设计中很多处理手法,比如功能的组织串联,空间序列的变化,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

1)平面布局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上沿用了传统四合院的组织方式,通过一进进的院落将功能单元组合起来。建筑一般沿纵向的轴线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序列,功能单元大致分成前、中、后多个分区,形成非常明确的主从关系,对应的空间也实现了从开放到私密的过渡转变。横向的序列相对弱化,一般在功能复杂的大规模建筑中出现,用来组织次要、附属功能。

与北方四合院不同的是,为了适应地方气候和地形条件,院落的尺度相对较小,变成了天井,围绕天井布置的房间也相应的变得更加紧凑集约,功能组织更加灵活可变。这种变化形成了徽州民居特有的模式,但仔细与其他合院式民居对比,串联功能空间的架构和线索并没有本质的改变,这也体现出古人根据地域气候、场地条件、生活方式的变化,因地制宜,合理改变建造策略的智慧。

研究徽州民居平面组织的手法,启发我们如何将一种生长般的平面组织模式应用于实践中,成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总结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应该将统一的、和谐的、富有生命力的创作思路贯穿于设计始终。

2)建筑形象

徽州民居的建筑形象可以概括为“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徽州人的建筑观是朴素而纯粹的,建筑色彩突出对立统一,建筑形象强调群体意境,适可而止不做作,展现出徽州人极高的审美认知水平。

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建筑以白墙和黑瓦组成的风火墙作为重要的造型元素,层叠的墙体,逐阶跌落的细部处理,配合灵活自由的布局,创造出富有韵律和节奏的建筑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设计手法不是以单体建筑为美,而是通过群体建筑组合呈现一种生长绵延的态势,和而不同,意境深远。色彩的运用看似简单,仅使用黑白两种颜色,却反差明显极具标识性,白墙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斑驳而富有质感,建筑也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体现了浓厚的徽州地域风格。

目前,我国各地建筑的外观和形式受西方设计理论的影响,趋于雷同。很多设计忽略了地方情感要素的表达,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还停留在生搬硬套、符号堆砌的层面,导致有些建筑过于庸俗,缺失了建筑本真的美学内涵。研究徽州建筑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建筑师应该更多去关注地域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将建筑形象设计得更为简洁、更有神韵。


结语

徽州民居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类型,其中蕴藏的设计智慧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在建筑理论与建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西方的设计思潮,建筑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本土文化中的精髓,在创作中结合我们自身的设计环境,探寻适合我国发展模式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先逵.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五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王其亨. 风水理论研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 单德启. 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一徽州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 陈建红. 皖南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探析[J]. 重庆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