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影响

黄静

眉山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眉山市 62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护理干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32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不同的干预效果。结果 平均视力,护理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护理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基于FMEA护理干预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多为双眼先后发病,且伴有近视性屈光不正。如得不到妥善处理,则会因营养缺失最终导致脱离部分丧失功能,甚至彻底失明。玻璃体切割术、后巩膜加压术均是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且治疗效果显著,但眼部结构较为特殊,患者会存在负面心理,不仅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还会影响术后恢复,甚至会增加复发率[1]。因此,本文以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为例,分析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干预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入选对象共计64例,均为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一组对照组,一组研究组。

对照组:本组32例中女性患者有15名,男性患者有17名,年龄最小者27岁,年龄最大者66岁,平均年龄为(54.27±2.4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为(1.77±0.21)年。

研究组:本组32例中女性患者有14名,男性患者有18名,年龄最小者28岁,年龄最大者67岁,平均年龄为(54.43±2.14)岁;病程最短2.5个月,最长2.8年,平均病程为(1.65±0.32)年。

上述资料对比你(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药物指导、病情监测、基础病房环境护理等。

研究组: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1)组建护理小组:由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长、护士组建而成,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定期带领小组成员开展内部培训,必要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业培训,明确失效模式=效应分析的理念,明确疾病的护理要点,并以考核形式保证组内成员的专业性(2)制定流程图:将护理流程以图表的形式绘制而成(3)评估危害:以查阅文献和头脑风暴等方式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分析患者的潜在风险[2](4)计算风险优先数值:依据公式RPN=Occ×Det×Sev进行风险数值计算,三个风险系统标准均为1-10分。Occ代表失效模式发生概率,1分代表非常不可能发生,10分代表极有可能发生,Det代表失效模式被发现的可能性,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被发现,10分代表极有可能被发现,Sev代表严重程度,1分代表结果不严重,10分代表非常严重。将失效模式进行数值量化估值,依照RPN数值大小确定风险程度,并通过结果选取优先四项失效模式,分别为术前健康教育不到位、个性化心理护理缺乏、术后体位护理不到位、术后依从性差(5)实施护理方案:结合失效模式制定对应护理计划,包括:术前健康宣教,术前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身心保持最佳状态,提升认知程度;术前调整适宜体位,尽可能缩小视网膜脱离范围,术前体位训练;术后巡视以及体位指导、术后观察疼痛情况以及体位的执行情况,耐心做好讲解工作以及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药物干预;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情况,加强安全宣教,鼓励患者主动配合,积极配合滴眼药水,加强眼部卫生保护,以科学的饮食以及药物指导,促进病情恢复[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平均视力水平。

疼痛评分:通过VAS量表进行评估,分值0-10分,得分越低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当处理结果显示p<0.05,即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平均视力水平

如下表一所示,平均视力,护理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平均视力水平 (x±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32

0.12±0.05

0.28±0.11

对照组

32

0.13±0.06

0.22±0.10

t


0.724

2.283

p


0.472

0.026

2.2 疼痛评分

如下表二所示,疼痛评分,护理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二 疼痛评分 (x±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32

7.50±2.42

2.51±1.11

对照组

32

7.48±2.36

3.64±1.26

t


0.033

3.807

p


0.973

0.000

3讨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致盲的常见因素之一,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通过手术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但是由于病灶的特殊性,使得手术难度提升,复杂性较高,不仅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还需要患者积极配合。但受病情和不良情绪的影响,患者往往配合程度不高,而常规护理干预价值又不显著,使得临床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升患者的配合程度,保证预后[4]

失效模式-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通过事先开展风险预测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的风险评估管理方式,其由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两方面组成,前者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综合性评估,发现潜在风险,后者是结合评估的结果,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解决的措施并实施,从而提升护理质量。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明确,FMEA的干预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采取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可以规避风险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段若冰.体位护理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护理中的重要性及效果研究[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06):74+77.

[2]王蕾,刘淑贤.体位干预措施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舒适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1,31(05):373-377

[3]丁艳华,张玲,张丽娜.自我管理行为引导教育结合视觉感知训练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21,53(01):12-15.

[4]李郑.心理护理在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0,33(04):28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