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2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帅,单福利,曲思帆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局面,各个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这种职业特色化的教育模式也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优化。针对这一趋势,笔者将根据自己的一点工作经验和一系列学习成果,采取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题撰文,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级应用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就决定着高职院校在教育活动设计和安排上必然要体现出更强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特征。校企合作是以开辟学生职业技术获取、应用渠道并完善其职场综合素养为目标而开展的职业院校、社会企业之间的人才输送、培养合作,历来是很多高职院校提供给在校生——尤其是准毕业生的后端教育服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这对于此种教育模式作用的发挥无疑是极为不利的,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存在的因素也比较复杂,需要有关教育工作者形成立体性、综合化地探究和处理策略体系。

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1.专业对口性有待加强

正如笔者在前面提到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因此必然会开设不同的专业用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素养,而这些专业也就成为校企合作阶段院校为学生安排对应企业或者学生自主选择实习企业的主要标准。然而经过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常常无法在学生专业的对口性上做出更有迎合性的安排,很多学生进入的实习企业在经营业务方面常常只能和自己的学习专业保持方向性的一致,而在具体的部门分配、岗位安排和个人业务规划上则存在很多“岗位”、“专业”和“业务”不匹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就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在实习期间无法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技能应用和强化,还有可能出现前端学习内容因被长期“搁置”而遗忘、生疏的问题,反倒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优化。

2.校企信息共享渠道单一

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预备人才筛选,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则是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环节,均对自身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和优化具有较高的资源挖掘和信息整合价值。不过必须要看到的是,由于校企双方在单位性质、发展方向以及与学生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彼此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资讯很难做到实时、多元和真实共享,导致校方不知道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岗位内容和职业表现,企业也不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成绩、个人特长和发展诉求,这就难免产生一系列的分歧和“内耗”,同时也让校企合作所能发挥出的校企双方共促作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个人心态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误以为院校对自己“撒手不管”或者企业对自己的安排过于“任性”,对学生本人的职业成长也非常不利。

3.学生权益保障力度不足

通常情况下,高职教育阶段的校企合作是以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并从事一定的岗位工作的形式来进行的,那么这种合作就“学生——企业”这层关系而言就带有了劳资关系的色彩。刚刚进入实习期的高职学生大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经验和职业认知,很容易在这一期间成为弱势群体;而高职院校由于上一点中信息沟通不畅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对学生在企业中的情况没有做到及时地了解,因此也就很难采取相应的工作来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劳动权益。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会严重挫伤学生的专业发展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给学生未来的社会和职业规划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有可能导致一系列校企、校生、企生矛盾的滋生,这对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完善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1.院校社会行业调查工作开展不到位

作为所有教育模式中最具“社会范儿”和“职业范儿”的一种,高职教育应当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方面体现出对社会行业信息更强的调查和分析力度;但是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对社会行业信息的调查和利用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校内意识”,即只将有关工作成果作为指导课程、专业调整的参考,而很少在校企合作当中利用同类资源完成对合作企业经营内容、业务方向的深度调查和比对,因而难免在不同专业学生的实习安排上出现“乌龙”。

为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扩大自身社会行业调查工作和有关成果的开展、应用范围,对当地不同行业中一些主要企业的行业背景、业务范畴以及经营模式等讯息做必要的了解,同时做好相应讯息的更新和完善,还要在安排学生实习之前将对应内容向学生做集中介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校企合作的专业对口性。

2.校企双方的合作节点过少

“校企合作”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院校派出学生”和“企业接收学生”,而是需要双方多个部门之间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地沟通与协作。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将各自的就业指导和人力部门作为主要乃至唯一的接洽部门,双方人员的交流平台也仅限于协议签订仪式、实习开始和结束阶段的交流会以及中间一些环节的“碰头会”,信息的流通速率很低,资讯的滞后性也非常严重。

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在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实习时,委派若干名教师作为领队或者跟调员一同前往,同时也可邀请合作企业派遣若干人员入校作为沟通代表;此外,高职院校和企业还要扩大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接触和合作面,在教学管理、思政以及策划、市调等部门之间建立起新的沟通渠道,以保证双方能够在各类信息方面做到“互通有无”。

3.院校跟踪、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很多高职院校都将学生完成实习任务作为自身工作“结束”的标志,对于实习学生在企的工作情况和合作企业的实际经营资讯等没有做到跟踪了解和实时反馈,从而导致一些可供自己实现合作企业优化和实习保障制度完善的资源被大量浪费。

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起对实习学生的后期跟踪和反馈工作,利用走访调查或者线上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体会、职业状态等信息做全面而深入的搜集、整理,并分析出下一阶段校企合作的重点方向、改良项目以及管理措施,从而为相关工作的有机完善提供必要的抓手。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不仅是教会学生职业技能、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的学校,更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自我、实现职业理想的“加油站”和“指南针”。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校企合作当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各项职能,从专业对口保障、校企交流节点优化以及跟踪和反馈机制建设等角度出发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为广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廖可贵.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42(01):25-30.

[2] 李永琴,孙晋,曹广伟.校企合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基于山西省高职院校及建筑类企业的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9(04):86-91.

[3]陈慧,李佳,闫红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模式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2(14):105-107.

[4] 刘华,曾九江.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2(04):89-94.

作者简介:李帅(1994.2.2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职务/职称:辅导员,学历:本科,单位: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