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现象与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2

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现象与应对

王金凤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心小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革新与优化,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标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化的数学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通过生活化元素来让学生深刻认知、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但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着“伪生活化”的教学现状,导致数学教学目标存在偏差,不仅无法展示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还会浪费很多的课堂时间与精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对“生活化”教学有正确的认知,选用小学生能够接受、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伪生活化现象;应对策略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以及条理性,良好的数学基础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其他的科目和后续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更好地去思考采用什么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随着新课程改革观念的深入,“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普遍,教师希望借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伪生活化”现象分析

(一)生活化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在数学课堂中落实的生活化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存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伪生活化”“伪真实性”的现状,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兴趣爱好来选择生活化教学素材,缺乏参与数学知识探究、问题解决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沟通,无法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同时,作业是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教师只是把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活动中,并没有在习题设定、解决过程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数学作业对学生来讲是一项负担,学生无法在习题训练中运用生活元素、经验,也无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完善与调整。

(二)生活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小学校园内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生活化,而在数学课堂中展开教学指导,直接导致课堂教学发展存在极强的目的性,很多教师布置的生活化教学场景是不合理的,与数学知识教学缺乏兼容性,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行为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忘记了教学发展的初衷,学生在这种错误的教学形式下过分追求教学的相应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出生活化教学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三)生活化教学趋于形式化

在新课改的教学发展背景下,许多教师为了迎合生活教学思想而出现了形式主义现象,强制性地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虽然表面上满足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但这种教学模式根本没有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热情,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维发展而言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这种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学生由于烦琐的描述而加深理解困难,形式化生活教学导致学生浪费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应对策略

(一)合理、科学地选择“生活化”教学的素材内容

教师需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选取课堂教学中的素材,做到“生活化”的同时,能够科学、合理,与学生产生最大化的共鸣,进而更好地辅助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需要选取趣味性相对较强的素材,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课堂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趣味性的素材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较好的状态。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之间流行的玩具、游戏来进行举例,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交流和互动。其次,教师在选取素材时需要明确,素材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吸收课本的知识而准备的。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到素材与知识间的紧密性,防止素材选取得不得当而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最后,教师选取的素材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观。

(二)有效创设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师要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数学学习难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课堂活动中,以此来解决“伪生活化”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学场景,改变以往文字加图片的简单教学形式,要真正融入具备生活意蕴的数学元素,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焦虑心理和厌倦情绪,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激发情感共鸣,真正内化所学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善于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不要夸张、虚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示出生活化教学的真谛、作用,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真正投入到现实生活、大自然中,从中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学会正确辨析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能够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三)走进生活,组织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充分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借助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和认知过程,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学生个性化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学生的生活学习感受,使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意义,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数据搜集与整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要在本节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实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社区或街道展开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这次调查内容设置为对社区内的各种垃圾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种类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借助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由课堂学习走向实践学习,使学生的实践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欲望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搜集与整理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更加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真正服务于现实生活,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进而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教学概念,所以导致有许多“伪生活化”教学的现象出现,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这种现象尤为常见。教师虽然运用了许多“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但是教学方式却没有随着“生活化”教学素材的融入而改变,所以导致了课堂的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够协调。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去合理科学地选择“生活化”教学的素材,并对常规的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升级,进而更好地与“生活化”素材相辅相成,提高整体课堂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崔治雄.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2020,18(08):163+165.

[2]李柱修.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J].知识文库,2019(21):114.

[3]吴劲爱.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现象与应对策略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09):88.

[4]张艳丽.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J].吉林教育,2018(32):48.

[5]王桂宏.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教学的应对措施[J].新课程(上),2018(0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