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2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李月恒

化龙镇东沙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生活应该对教学的实践性不断加强,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体验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所以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过渡的灌输知识,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回归生活,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品德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措施

引言:所谓生活就是教育,所以应该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开展教育,围绕生活这一中心有效的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加强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眼学生生活实践,进而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的创新和调整,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1.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思考

由于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素质化教育的全面普及,小学教育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人们在重视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也对小学德育教育更加重视。所以小学品德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要求对教材文化知识教学完成后,还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加强小学品德以生活课堂、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促进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严于律己,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对学生品德教育不断加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

  1. 回归生活的有效的措施

2.1对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小学生通过参与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心中建立良好的思想得到观念,同时还能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对其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应该掌握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习的状况,之后制定有效的措施开展教学。另外小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后,教师可以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动性,分析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表现良好的学习要给与肯定,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加强自我修养。例如:在《助人为乐》教学讲解后,我布置了帮助他人力所能及的一件事为题目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可以使用拍摄照片、记日记等相关方式,记录帮助别人的整个过程。在下堂课开始前,考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状况。通过了解,就能够知道孩子们都很努力的完成作业。例如:有的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家务;有的学生扶老人或者盲人过马路等等,培养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能积极的帮助他人,对乐于助人的没有有着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让小学学生获得助人为乐的成就感,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投身到乐于助人的事业中,能其他的优良品质进行学习。

2.2对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不断提高

例如:在对《我的一家人》教学的过程中,我向学生布置“记录家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为题,让学生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配以《相亲相爱一家人》或者《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相关的一系列歌曲,让学生通过歌曲的渲染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让学生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另外我还在课堂上开展“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互动,通过向家长写信的方式,感谢自己对父母家人的爱,感谢家人为自己默默的付出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仅能提高学生和家长的之间的沟通,同时还能将品德与生活课堂积极地融入到生活中,

2.3加强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要求以及实际生活状况,同时还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在对课堂知识教学完成后,要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我们的生活与塑料》教学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进行调查,对周围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要及时的记录,同时为学生讲解白色垃圾对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鼓励孩子们应该将公共场所中的垃圾及时的丢到分类垃圾箱中,不能出现随地丢垃圾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实践互动,小学生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白色垃圾的危害,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塑料制品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对自我约束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作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回归生活”,这是现阶段教育理念的主要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廖长安.借助多媒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J].亚太教育,2015(18):11-12.

[2]陈孙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3):161-162.

[3]李秀.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62-65.